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或有可转换债券具有独特的抗风险能力,它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因此该金融衍生工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关注。从全球来看,2009年劳埃德银行为发行或有可转换债券的第一家银行,随后各大金融机构相继提出发行计划。从国内来看,或有可转换债券的应用始于2013年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1月,我国发行或有可转换债券的银行中中小银行占比为89%。可以看出,我国的发行历史仅有7年,发行时间相对较短,且国内发行机构多为信息披露不及时、监管不完善的中小银行,进而导致现有的或有可转换债券的研究结果对国内机构的适用性不强。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信息不对称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或有可转换债券对我国银行的投融资决策的影响,以期对我国银行做出更好的投融资决策起到一定的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或有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成果,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依托于完全信息资本市场。随后,针对国内市场,本文介绍了适用于信息不对称环境的信号博弈模型。在两个理论基础上,从浅入深,本文首先研究了完全信息环境中银行证券的定价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凸显或有可转换债券的优良特性,本文另选取了两种融资工具-股权和普通债券-与或有可转换债券作对比。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与数值计算分析两种分析思路为本文后续研究做铺垫。接着本文分析信息不对称环境中三种融资工具的定价以及投融资均衡决策,从投资时机和资本结构入手分析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影响银行的决策以及或有可转换债券在决策机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进一步的,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给银行带来的额外投融资成本及对银行投资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银行类型对投融资成本和投资概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随着低成本银行的市场主导程度变大,银行类型对投融资成本和投资概率的影响也将变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信息不对称引入或有可转换债券的分析框架,并将其与股权和普通债券进行价值比较,应用信号博弈模型,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银行投融资的决策机制,给出或有可转换债券对银行投融资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拥有好的私人信息的银行可以通过提前投资以及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此外,研究发现或有可转换债券显著提高了银行价值,使银行更早获得投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相较股权和普通债券而言,或有可转换债券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下银行投资扭曲程度,提升了银行运营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