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稻田蛙类的食性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6%,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3%。水稻病虫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为了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每年均有大量的化学农药被用于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在杀害靶标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伤稻田中有益天敌,且污染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稻谷中农药的残留,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病虫危害,进而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呼声。在诸多自然控制因子中,对寄生蜂和蜘蛛的研究较为深入,但蛙类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则鲜有报道。本实验从生态学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海南岛稻田蛙类的食性,通过对其取食食物的分析研究发现,蛙类在稻田害虫防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海南岛全岛稻田蛙类的调查发现,在海南岛稻田中有15种蛙,隶属于5科12属。2、泽陆蛙在海南岛稻田中是一种优势种蛙,在海南岛以两种形态的个体存在,一种为无背中线,一种为有背中线。有背中线的个体占整个种群59.47%,其数量远高于大陆种群的15.26%。3、研究了4种种群数量相对较大的蛙,他们的有益系数(V)分别为:泽陆蛙66.64%,圆蟾舌蛙62.86%、饰纹姬蛙52.80%,花姬蛙50.19%。由于有益系数(V)为正数,数值均较大,说明他们取食了大量的害虫,在稻田害虫的防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通过对4种蛙的研究,发现他们形成了不同的食物生态位,取食食物的相似性指数仅为15.61%,食物的重叠程度不大。5、泽陆蛙在不同的季节其有益系数不同,即不同的季节在稻田害虫防控中起的作用不同。V_春=53.88%、V_夏=82.25%、V_秋=42.54%、V_冬=50.49%,说明泽陆蛙在夏季起的作用最大,在秋季的作用最小。6、有背中线泽陆蛙与无背中线泽陆蛙的有益系数相差不大(V_有=66.16%、V_无=66.58%)。有背中线泽陆蛙喜欢取食等翅目、蜘蛛目、鞘翅目、膜翅目的物种,而无背中线泽陆蛙喜欢取食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的物种,两种形态的蛙喜欢取食的物种有一定的区别,即食物生态位不同。7、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虎纹蛙的野外自然种群的数量非常少,已达到濒危的程度,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捉造成。
其他文献
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重要的迁移性内寄生植物病原线虫,在世界各大稻产区广泛分布。本研究对7个不同地理群体水稻上的潜根线虫作了较详细的形态学、分子生物
本文通过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对黄粉虫进行诱导,分别采用了紫外线诱导法、超声波诱导法、针刺诱导法、菌液浸泡诱导法、饥饿诱导法、菌液注射诱导法等方法;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
川红花是四川地道中药材,红花锈病是危害叶片的主要病害,该病由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Hutz)Corda]引起。本文较系统的对红花柄锈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条件
为探求红色旅游在贫困老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典型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山西武乡、麻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法,定量研究老区的贫困现状,对比分析两地的红色旅游发展现
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该病的生物防治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生防菌直接为生产服务,本论文从菌种鉴定筛选鉴定,抑菌机理、发酵条件、定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