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以其新闻的权威性、影响力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其早期广告却鲜有研究。建国后前十年间是《人民日报》广告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收入大幅增加的重要时期。而更重要的是,将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广告种类、数量、版面等变化同现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背景结合起来,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研究《人民日报》广告的发展,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人民日报》广告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949年至1959年作为研究时段。试通过《人民日报》广告的发展脉络及特色,运用抽样统计、分类比较、个案分析等方法,从而梳理出《人民日报》广告的发展轨迹以及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特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人民日报》广告的演变,通过抽样统计和分类比较,分析了1949年至1959年间《人民日报》广告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对《人民日报》商业广告作了分类研究,认为造成建国后前十年间《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出现两个明显的刊载波峰段在广告数量、类型、广告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由市场与计划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在对待广告的认识方面存在“姓资”“姓社”的二元对立认识。而这二者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建国初期在对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方面存在根本性认识误区。第三章主要对建国后前十年间《人民日报》文化广告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概括,重点介绍了书刊广告、电影广告、招生广告,归纳了它们具有阶段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文化广告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构统一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作用。第四章探讨的是《人民日报》社会类广告与共和国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对婚姻广告、鸣谢道歉声明作了分类研究,并分析了1951年以后一些社会类广告缘何在《人民日报》中逐渐消失。本章希望通过对《人民日报》社会广告的考察,尽可能的从细微处捕捉建国初期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以此厘清被“革命神圣化”和“意识形态化”所遮蔽的真实的社会变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