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葛浩文译作《红高粱家族》中翻译的目的性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粱家族》是第一部译介到英语国家的莫言的小说。在众多莫言作品的英译本中,《红高粱家族》是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十多年来从未绝版,研究《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有重要借鉴意义。作为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先生为莫言的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外对葛浩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翻译成就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英译本的翻译研究不多,少有结合译者及其具体翻译作品的个案研究。尚没有研究探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葛浩文翻译的目的性。  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的活动。目的客观存在于翻译活动之中,整个翻译过程受翻译目的的影响,充满了目的性的选择。该论文采用描述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深入分析《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目的性的体现,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葛浩文翻译《红高粱家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决定葛浩文翻译目的的因素有哪些?  3.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引下,葛浩文是怎样实现他的翻译目的的?  通过研究发现,葛浩文先生在翻译《红高粱家族》时有很强的目的性。首先,他选择的原作是符合个人品味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以及满足读者期望和兴趣的作品。翻译《红高粱家族》,就是他综合这些目的性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其次,葛浩文综合考虑发起者的目的,文本功能,读者的接受和个人倾向因素,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成功的实现了其传播中国文化,满足读者需求,创作大众喜爱的,畅销的英译作品的翻译目的。  本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总体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分析了目的论,葛浩文及其译本,以及《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介绍了目的论的相关内容,基本概念、启示,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及决定翻译目的的因素。第四章详细探讨了葛浩文的译作《红高粱家族》中的译者目的性,分析了葛浩文如何有目的的选择原作以及翻译策略。最后一章是结论,葛浩文有目的的选择原作和翻译策略,使《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成为一部成功的译作。
其他文献
航空、建筑、船舶、汽车等重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铝及其合金的独特性能支持,我国电解铝生产能力逐年不断增强,社会流通的大量铝催生了中国再生铝产业。近年来受全球货币泛滥导致
作为女性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蜚声全球。通过对当今女性诸多选择权的探究,德拉布尔经常提出女性自我人生定义这一主题。在极力反抗唯我论的同时,德拉布尔的文学创作,由半自传
“原型”本质上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基因,它形成在人类的早年经历中。“原型”更多地以无意识状态体现出来,是一种尚未明确整理的非抽象、非概念的感觉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学风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