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色彩美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极具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然而,古代对《诗经》的研究多集中在诗教、训诂、流派等方面;近现代以来逐渐对《诗经》中“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进行开发。而色彩作为《诗经》艺术的构成部分,却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诗经》中存在大量与色彩有关的描写,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色彩虽然是通过视觉反馈而来的客观存在,但经过文学加工后被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追求,故而对其研究自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以本文从《诗经》的色彩运用入手,力求发掘色彩运用对《诗经》创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一章以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习俗为着眼点,通过对出土文献及历史文物的比照,探索中国古代前期正在萌芽的朴素色彩观念,在这种色彩观念的影响下分析文学作品在创作初期的色彩运用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试图寻找形成该色彩观念的主客观因素。结合该时期的典籍文献可知“五色”这一色彩观念在当时的运用较为广泛,本章具体以儒、道、法几大显学为依据,解读该时期色彩观念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诗经》中出现的色彩大体上离不开“五色”的范畴,根据色彩的运用方式又可将其分为直接色彩和间接色彩,此二类下的色彩词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直接色彩中“赤”、“白”两个色彩范畴的出现频率最高,这与当时的风俗教化及认识水平有关。间接色彩的运用则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其中比喻、象征等手法显然起到了情感表达的效果,是《诗经》色彩“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主要探求《诗经》色彩运用的审美功能。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类的审美需求便随之而来。美分内外,外在显现于器物、建筑、服饰、体貌等,内在则表现为品行气质、意志情操,色彩运用正是连接内外的桥梁。《诗经》中体现了当时尚处于自发状态的一定的美的标准——体积大、数量多、纯度高,其色彩之美的表现方式与这一审美标准暗合,大体可分为色彩的数量、色彩的面积、色彩的浓淡三种。《诗经》中的色彩美还体现在对人物、场景之色彩的描摹上,具体表现为对男性审美以艳丽的“红”为主,女性则更偏向素雅的“白”,形成了人物色彩独有的性别特征;同时,《诗经》在场景的描绘中也已经有意识地使用色彩进行修饰,用以表现诗歌的主题。第三章则从色彩的属性入手,更加具体地梳理《诗经》色彩运用中色彩变化的细微差异。色彩之美不仅仅停留在色相上,色彩的光泽、色彩的明暗、色彩的清浊是附加在色相之上的重要属性。它们能够增添色彩美的风味,展现出色彩的多种层次,与人的品性、人的情感相联系,生发出新的文学内涵。对色彩属性的充分运用,一方面表明《诗经》中色彩美的意识已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判断出其审美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对色彩属性的发掘与运用,是《诗经》在创作上的重要成就。第四章着重论述《诗经》色彩运用的表现效果。在“诗言志”观念的影响下,首先明确色彩运用总体上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色彩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来表现同样无形的情感,此二者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大部分形成了中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传统。其次,色彩词在《诗经》中经常用以起兴,这是《诗经》色彩运用的独特标志,由色彩引发的联想将兴象与思想主题更自然地衔接起来,无论在审美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功不可没。环境的氛围同样离不开色彩的铺设,《诗经》在创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相衔接,借色彩之笔渲染出合适的情感基调。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情感的表达,色彩运用的本质也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诗经》色彩运用的文学化倾向,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可资借鉴的经验。
其他文献
隋代国祚不永,在文学史中位于南北朝与唐代两座文学高峰之间,相较而言易被忽略。隋代文学实为南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嬗变转型之关键阶段,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南北文学“合而未融”的过渡性。本文以隋炀帝杨广为考察对象,评述其文化举措,分析其文学创作,探讨其文学交往,明晰其文学接受,探究他作为一代帝王和文学爱好者,在隋代到唐代文学的发展转变中具体起到怎样的作用。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讨论隋炀帝的文化政策与举措。首
学位
多无人机群体对抗将会在未来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形成有效的多无人机对抗策略,本文建立了多无人机对抗的仿真平台,采用基于群体轨迹预测与多智能体软演员评论家(Multi Agent SoftActor Critic,MASAC)算法的分层学习框架,研究多无人机的对抗策略。本文围绕对抗过程中轨迹预测问题,提出了群体轨迹预测算法,采用核心网络提取全局行为交互信息,个体网络分别预测目标未来轨迹;针对对抗
会议
植物条斑化现象是指植物中绿色叶片中出现白色条斑的一种突变现象,叶片中的绿色部分含有正常叶绿体的细胞,但白色的组织细胞中却是缺乏叶绿素或类胡萝卜素的质体。条斑化现象会影响植物植株中干物质量的积累,造成产量下降。当此类现象出现在经济作物中时,将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发现造成拟南芥条斑化的PTOX蛋白与其具有同源性的线粒体AOX蛋白有很多的相似性,当在AOX蛋白家族C端加上His标签后
学位
朝会诗是朝官关于朝会活动的书写。朝会是一项悠久而重大的封建政治制度,承担着彰显封建等级秩序,商议处理国政的功能。朝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禹时期,到了唐代,朝会制度终于发展成熟,形成了正至大朝会、朔望朝会以及常朝三种固定的朝会形式。不同类型的朝会在性质功能上各有侧重,因而与之对应的朝会诗也反映出不同的风貌。正至大朝会是礼乐色彩最浓重的朝会形式,以宣扬君权、炫耀国力为主要目的,反映了唐王朝的统治实
学位
无人机集群作战作为无人作战的新一代作战方式,是军事领域的热点方向。然而高动态、不确定性的战场环境,为无人机自主决策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面向非完全信息下无人机集群对抗过程,基于博弈论,以及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研究非完全信息下无人机集群对抗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非完全信息下无人机集群的空-地对抗过程中博弈决策难以匹配战场态势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战场态势的动态收益权重。首先,利用
学位
二尖瓣反流常发生于老年犬,是导致心衰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经皮介入式二尖瓣夹合系统微创介入方法治疗功能性及器质性犬二尖瓣反流,全心不停跳下结合3D实时经食道超声引导下修复二尖瓣反流。分别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与3D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入路,右心房穿刺房间隔进入左房内进行二尖瓣夹合的全新手术方式,探索二尖瓣系统经上述治疗后的心血管机能学及形态学改变及心外功能评估。本研究随机选取40只普通级试
学位
南瓜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属于雌雄异花同株植物,在杂交种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将母本植株中的雄花去除,费时费力,且去雄不彻底,影响杂交种的纯度;印度南瓜以长蔓为主,植株茎蔓过长、叶片肥大,制种过程中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制种产量低,这两个因素制约着南瓜杂交制种的效率和质量。本研究以印度南瓜自交系S8和S2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增瓜灵和
学位
S-烷基(烯)半胱氨酸亚砜(CSOs)是一类由半胱氨酸衍生而来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葱属植物中。CSOs主要包括蒜氨酸、异蒜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CSOs被蒜氨酸酶降解后的产物具有抗菌、抗癌、消炎、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还被证实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因此,对CSOs生物合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黄素单氧化酶FMO是CSO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具有硫氧化功能。为了进一步
学位
对于当朝党争的书写是北宋笔记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笔记文体发展至北宋中叶的代表性内容。这些笔记的作者大都是北宋党争的亲历者,所以笔记中党争书写也就被当作研究北宋党争的第一手资料,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北宋笔记中党争书写的概述,首先对于笔记文体自身的发展流变做一梳理,揭示出党争书写在笔记中的出现是笔记文体发展至北宋前、中期的阶段性产物,是历史琐闻笔记发展出政论
学位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寻找可持续且清洁的新能源成为趋势,而氢能被视为最理想的选择。贵金属基催化剂虽活性优异但成本高、稳定性差,因此开发可代替如铱(Ir)和钌(Ru)等贵金属催化剂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研究热点,而掌握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机理是合成新型高效电催化剂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非贵金属基HE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围绕Fe、Co、Ni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