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现状,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一门正在兴起的理论,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认可。生态翻译理论源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又借助已有的翻译理论依托东方主义中的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翻译理论体系将生态主义和翻译学两领域结合起来,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生态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式是全新的、和谐的、多维视角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翻译行为或翻译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的指导理论。基于此,本文的重点在于朱自清散文英译策略的使用,并在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以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绿》《匆匆》《背影》以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进行翻译,在此过程中,总结出适用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散文翻译实践有所启示。生态翻译学理论有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并在21世纪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并与时俱进,促进了翻译策略使用的新变化。生态翻译理论在文学文本翻译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方面,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这对于加深对文学文本蕴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译策略的运用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一个有经验的译者知道如何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文本处理中选择不同的策略,以提高译文的效果。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有许多对环境的描写。在人物刻画中,语言的复杂性与文化背景并存。因此,译者应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论;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综述了生态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章全面梳理了生态翻译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内涵、起源与发展;第四章为朱自清散文英译翻译实践的译前准备;第五章对生态翻译指导下朱自清散文英译进行了深入发掘和例证,主要基于归化与异化策略下的三维转化的视角;第六章全面总结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发现、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