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枝状金的LSPR特性调控及其在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love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癌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因此寻找到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方法成为医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积极探索的目标。而近红外光热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热试剂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杀死癌细胞,由此可见光热试剂在整个光热治疗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常用的光热试剂主要有光敏材料和纳米材料,其中金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有的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即Local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LSPR)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其LSPR特性灵活可调,因而在疾病诊断治疗、生物成像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金纳米材料还具有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也是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然而,如何调节金纳米粒子的LSPR特性,从而设计并制备出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性能的金纳米粒子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本学位论文旨在先通过时域有限差分理论(即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简称FDTD)从理论阐明金纳米粒子的LSPR效应与其结构参数等的关系,进而通过理论模拟预测,筛选出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特性和较高光热转换性能的金纳米粒子,然后通过实验合成该金纳米粒子,最后将其应用到癌症的光热治疗中。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金纳米粒子的LSPR特性的理论模拟、制备及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首先,我们构建了单个金纳米球和金纳米棒的简单模型,模拟预测了其LSPR特征峰及其场强。通过模拟结果发现对于金纳米球,其LSPR特征峰无法达到近红外处;而对于金纳米棒,其场强仅在尖端处较强。因而金纳米球和金纳米棒均不适用肿瘤的光热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金纳米球为核、金纳米棒为枝构建具有不同结构参数(不同枝数、枝长度以及核大小)的纳米枝状金(M-AuNPs),并模拟预测了其LSPR特性,比较了其在808 nm波长处吸收截面和散射截面的比值(Cabs/Csca)。最后通过调节各种结构参数后,发现当M-AuNPs的枝数为5、枝长约为40nm(长径比约为2)以及核大小约为25nm时,在808nm处具有较高的Cabs和Cabs/Csca(~4.2 × 10-14m2,~3.0),并且其在各个光源方向和偏振方向均有较强的场强。在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种子介导生长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参数M-AuNPs,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TEM、UV-Vi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除此之外,还通过光声成像信号计算出不同结构参数的M-AuNPs在808 nm波长处的Cabs/Csca,发现其与理论模拟值基本吻合,如当M-AuNPs的枝数为5、枝长约为40 nm(长径比约为2)以及核大小约为25 nnm时,其Cabs和Cabs/Csca分别为(2.4±0.1)× 10-14 m2和3.0±0.1;进一步地,对不同结构参数的M-AuNPs光热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当枝数为5、枝长约为40 nm、核大小为25 nm时,光热转换效率最高(约为56%),与理论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2、M-AuNPs在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光热治疗和小鼠体内光热治疗中的应用。首先利用细胞毒性实验(MTT)研究了 M-AuNPs的生物相容性,将M-AuNPs与MCF-7细胞孵育24 h时,细胞仍然保持较高活性,结果表明,该M-Au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而可安全地应用于肿瘤细胞的光热治疗;随后,将该M-AuNPs用于MCF-7细胞的近红外光热治疗,发现经过治疗后MCF-7细胞出现了大量死亡,同时对肿瘤细胞的死亡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细胞主要发生了坏死;最后将该纳米枝状金用于接种有乳腺癌小鼠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小鼠的肿瘤部位明显变小且小鼠的其他生理现象均表现正常。本工作为设计高光热转换效率的光热试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且制备的M-AuNPs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荧光光谱,光声成像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太空资源的开发需求提高,我国航天技术也取得一定的进步。随着国家航天战略项目以及民用卫星发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卫星发射频率及数量不断加大。但卫星的研制及发射升空都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耗费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需要有效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使用寿命。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寿命提高,制约卫星在轨寿命的主要原因为机械部件的摩擦失效,而摩擦失效的重要原因是姿控飞轮因润滑油供油不及时以及失效
利用海洋固着生物对海工混凝土进行防腐不仅具有主动、经济、环保和长期有效的特点,而且弥补了当下防腐蚀技术在潮差区的局限性。这是海洋混凝土与海洋固着生物的学科交叉,开辟了海工混凝土防腐蚀技术的新领域。但实际调研发现,固着生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附着在海工混凝土结构的任意部位,出现附着稀疏、松散等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混凝土诱导牡蛎附着这一角度开展了试验研究,为“生物防腐”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
水泥沥青复合胶结料(简称CA复合胶结料)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型胶结材料,主要应用于板式无砟轨道的水泥砂浆垫层作为粘合剂,在板式无砟轨道中起到支撑、调节及减震等重要作用。在温度及轮载的作用下,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行为对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及蠕变恢复性能开展研究,并分析蠕变损伤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蠕变损伤的黏弹塑性力学模型
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较大,伴随着科技发展,煤炭开采越来越容易,煤矿企业为了效益进行无节制的开采。而且煤矿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不合理开采,不只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地下煤层的开采使地表产生变形破坏,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全面了解煤矿采空区与地表变形的关系,必须加快研究地下矿产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的规律以及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实际的地面调查,对研究区内已发生的地面变形灾害进行了统计,整理和分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推动了无线数据服务的发展,对5G蜂窝无线网络的研究因此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5G无线网络为无线通信提供了更高的数据速率,不仅可以增强用户体验质量,还可以减少端到端的延迟以及消耗的能量。随着数据传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存在,无人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采集技术。同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信息的多样
航空航天飞行器等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处于复杂的振动环境,本文对非白噪声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了几种常规工作模态分析的时域方法,对自然激励法、时间序列法、特征系统实现算法和随机子空间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MATLAB程序化。通过基础激励梁的数值仿真和实验,对上述方法的识别效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2)研究了非均匀谱环境激励下常规工作
M2高速钢是重要的工具钢之一,但由于其高碳高合金含量的特征,易在凝固过程中析出大尺寸的共晶碳化物,这种碳化物在后续的锻造及热处理过程中很难被破碎,以大颗粒碳化物的形式遗留在最后的回火组织中,成为限制高速钢力学性能及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高速钢的铸态组织,特别是解决高速钢中共晶碳化物的形貌及尺寸问题是提高高速钢使用性能的关键。但是传统的加工方法对于高速钢性能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由于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天线作为移动终端设备的最前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于移动终端天线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种新的通信系统标准不断产生,因此,同时工作于多个频段的终端天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围绕研究课题,针对工作在2.4/5 GHz WLAN频段的高增益全向天线以及多频段的金属边框MIMO手机天线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证明以上天线设计的准确性,对本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均进行了实物加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现有的城市道路与出行需求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了交通事故多发等严重问题的产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目前,通过分析与交通事故相关的交通流特征,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进而提升城市道路安全性,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并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因车辆转向、变道
目的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β-1,3-galactosyltransferase 2,B3galt2)属于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家族,是糖基转移酶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基因的敲除对成年小鼠学习记忆、海马内神经元及突触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其在成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尚未有报道。通过探究B3gal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