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金业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投资者数量都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各类证券投资基金中。在选择具体的基金产品时,收益率是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收益率越高,对自己就越有利。但是资本市场变幻莫测,较高的收益率有时往往需要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由于基金经理与投资者是委托代理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对于代理人的投资决策并不能起到绝对的影响。在选择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时,基金经理考虑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投资者利益,甚至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基于上述可能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基金经理的风险调整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选取了2005-2015年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数据,将基金的相对业绩排名和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风险调整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列联表分析、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在我国的基金市场,是否存在基金经理为了弥补前期业绩而提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以及在基金的自身及外部影响下,如不同的市场状况、不同的基金规模以及不同成立时间的基金中,这种风险调整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最后结果表明:(1)从2005年-2015年整体情况来看,赢家、平家和输家的风险调整行为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风险调整比率与上期业绩好坏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前期业绩好的基金更倾向于高的风险调整比率。(2)在细分不同年度的基金表现时,我们发现基金的风险调整行为呈现出不同的年度特征。在2008年及2011-2015年不同业绩的基金的风险调整行为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是其他年份并没有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在较早的年份。但是随着时间推进,在2011年以后,差异逐渐突出。(3)根据各个年份表现出的特征,我们将2005到2015年按照牛市、熊市两种状态划分,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赢家、输家基金的行为各有不同。在牛市状态下,输家大部分会选择较高的风险调整率,熊市则相反。(4)在划分不同的成立时间时,管理资产规模大小及是否更换基金经理时,回归分析与分层列联表分析得出的实证结果不尽相同,一方面是因为列联表分析与回归分析本身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因为检验数据部分缺失,造成面板数据非平衡。但总体来看,列联表与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大部分是一致的。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几个政策建议:从投资者角度来说,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说,要不断培养提高其择时能力,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最后,从监管的角度,要根据市场状况及过往业绩,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