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Ds修复材料对口腔优势菌表面黏附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1961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摘局部义齿(RPDs)是牙列缺损的主要修复方法之一,但临床上常发现患者戴用RPDs后,会继发龋病,牙周病,义齿性口炎等口腔疾病。黏附是微生物在修复材料表面发挥致病性的首要步骤,受到材料种类、表面形状、获得性膜、唾液成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的:通过体外黏附实验,了解可摘局部义齿常用材料聚丙烯酸树脂、钻铬合金、钛合金和纯钛,对常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乳酸杆菌,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常见口炎条件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在材料表面黏附性的影响及差异,为修复材料预防龋病、牙周病、义齿性口炎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方法:制备树脂、钛合金、钴铬合金、纯钛试件规格为10×10×1mm各60件,经400、800、1000目小沙纸逐级打磨后,金相镶嵌机镶嵌,金相抛光,测得表面粗糙度值无统计学差异后,每四件为一组,分别置于含有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白色念珠菌的单一菌液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采用经典的集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测定不同种细菌对不同材料的黏附量。   结果:1、四种修复材料都会引起五种细菌的黏附,其中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的黏附量较高。2、细菌对钴铬合金与钛合金的黏附没有明显差别,对纯钛的黏附稍多于前两种合金材料,不管对何种细菌对树脂的黏附量都是最高的。3、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菌对材料的黏附量在一周内成上升趋势,变形链球菌在24小时与48小时的上升不明显,在168小时上升明显。   结论:常用RPDs修复材料都会引起细菌的黏附,以树脂材料最显著,提示戴用RPDs后注意清洁消毒;细菌对材料试件的黏附在一周内成上升趋势,推测修复体戴入后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是长期的:口腔中菌斑的聚集是在唾液等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而这种平衡的改变何时能渐趋达到新的“义齿性平衡”,及不同材料表面的获得性膜组成有何不同,其对细菌黏附的分子机理是什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  1.对于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儿童,单纯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单纯扁桃体病理性肥大及腺样体合并扁桃体病理性肥大对其颌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对于混合牙列期前牙反(
目的:功能矫形通过矫治器持续牵张咀嚼肌及口周肌,使其产生的收缩力传递到牙、牙周膜、颌骨等部位,促进软硬组织发生适应性改建,重建新的功能形态平衡。其中,浅层嚼肌是参与咀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有所下降,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基本技能的熟练
期刊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和经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大鼠牙槽骨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学检查,进行糖尿病牙槽骨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枯燥性,既容易造成学生兴趣的降低.多种方式探索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牙周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要求在同一时期内探诊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探针的类型对测量结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普通牙周探针(Hu-Friedy探针)与Flor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