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摘局部义齿(RPDs)是牙列缺损的主要修复方法之一,但临床上常发现患者戴用RPDs后,会继发龋病,牙周病,义齿性口炎等口腔疾病。黏附是微生物在修复材料表面发挥致病性的首要步骤,受到材料种类、表面形状、获得性膜、唾液成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的:通过体外黏附实验,了解可摘局部义齿常用材料聚丙烯酸树脂、钻铬合金、钛合金和纯钛,对常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乳酸杆菌,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常见口炎条件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在材料表面黏附性的影响及差异,为修复材料预防龋病、牙周病、义齿性口炎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方法:制备树脂、钛合金、钴铬合金、纯钛试件规格为10×10×1mm各60件,经400、800、1000目小沙纸逐级打磨后,金相镶嵌机镶嵌,金相抛光,测得表面粗糙度值无统计学差异后,每四件为一组,分别置于含有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白色念珠菌的单一菌液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采用经典的集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测定不同种细菌对不同材料的黏附量。
结果:1、四种修复材料都会引起五种细菌的黏附,其中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的黏附量较高。2、细菌对钴铬合金与钛合金的黏附没有明显差别,对纯钛的黏附稍多于前两种合金材料,不管对何种细菌对树脂的黏附量都是最高的。3、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菌对材料的黏附量在一周内成上升趋势,变形链球菌在24小时与48小时的上升不明显,在168小时上升明显。
结论:常用RPDs修复材料都会引起细菌的黏附,以树脂材料最显著,提示戴用RPDs后注意清洁消毒;细菌对材料试件的黏附在一周内成上升趋势,推测修复体戴入后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是长期的:口腔中菌斑的聚集是在唾液等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而这种平衡的改变何时能渐趋达到新的“义齿性平衡”,及不同材料表面的获得性膜组成有何不同,其对细菌黏附的分子机理是什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