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是临床上常用的起搏位点,本研究对比两种起搏位点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二科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51例,其中24例行LBBP,27例行RVSP。按照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2例患者,其中LBBP组21例,RVSP组21例。于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进行起搏器程控及心电图检查,测定心室电极起搏、感知阈值及阻抗,测定起搏的QRS波群宽度。术后6个月行血浆B型脑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6-MWT)、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是否有差异,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基础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心室电极起搏、感知阈值及阻抗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术前6-MWT及血浆BNP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LBBP组的血浆BNP值低于RVSP组(85.20±19.76 vs 100.02±21.89pg/ml,P=0.027);而术后6个月两组6-MW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46.38±36.40 vs 430.24±37.21m,P=0.163);4.两组术前QRS波宽度无明显差异(112.05±20.47 vs 113.87±19.22ms,P=0.726),术后随访6个月LBBP组起搏QRS波时限较术前无明显差异(115.10±14.97 vs 112.05±20.47ms,P=0.240),RVSP组起搏QRS波时限大于LBBP组(131.46±9.26 vs 115.10±14.97ms,P=0.001);5.两组术前测定心脏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LBBP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以及右室收缩功能均优于RVSP组,LVEF大于RVSP组(59.52±7.58 vs 55.30±5.83%,P=0.002),TAPSE大于RVSP组(20.28±4.69 vs 18.59±4.22mm,P=0.001),LAVI小于RVSP组(31.94±3.57 vs 34.02±3.55ml/m~2,P=0.000),E/Ea小于RVSP组(8.37±3.60 vs 10.09±3.94ml/m~2,P=0.000),而LAD、LVEDD、TRPV、E/A、Ea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随访6个月,LBBP组左室心肌应变及各时期应变率均优于RVSP组,与RVSP组相比较,LBBP组的GS(-16.29±4.34 vs-14.46±3.08,P=0.001),SRs(-1.11±0.24 vs-0.85±0.29,P=0.002),SRe(1.24±0.49 vs 1.03±0.40,P=0.001),SRa(1.32±0.38 vs 1.06±0.47,P=0.000)均高于RVSP组,两组有显著差异;7.术后随访6个月,LBBP组左室内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室间收缩同步性均优于RVSP组,与RVSP组相比较,LBBP组IVMD(33.05±15.59 vs 42.11±13.86ms,P=0.000)、SPWMD(105.95±48.77 vs 133.92±50.67,P=0.000)、Ts-SD(30.27±10.66 vs 33.30±8.56,P=0.003)、Ts-maxD(95.95±40.27 vs 120.43±45.37,P=0.000)均小于RVSP组,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与RVSP相比较,LBBP能保持良好的电学及机械同步性,更有利于保护心脏结构及功能,是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
其他文献
高频载波调制极区电离层激发ELF/VLF波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见,构建背景电离层物理模型对研究电离层加热物理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物理模型结合欧姆加热理论对开展调制激发ELF/VLF波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重点构建了一个极区低电离层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用耦合欧姆加热理论模拟了加热效应和调制激发ELF/VLF波的磁场强度。最后进行了了试验数
随着肥胖患者的急剧增多,与之相关的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患者不断增加,这也使得肥胖成为覆盖全球的重大健康难题。研究表明,肥胖的产生与肥胖
E区场向不规则体是一类重要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其对无线电波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深度认知中低纬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体是电离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昆明位于东亚电离层赤道异常北驼峰区,是电离层Es层和不规则体高发区,本文基于昆明地区VHF相干散射雷达和电离层测高仪的观测数据,对E区场向不规则体的形态特征及其激发演化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昆明VHF雷达两年持续观测资料,分析
目的:2018年WHO的报告表明全球约有4.66亿听力障碍患者。内耳功能异常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约占患者人数的90%。遗传因素、老龄化、噪音损害和耳毒性药物的损伤引起的内耳听
石墨烯的发现掀起了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研究,二维纳米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体相材料,它们具有独特的几何构型和优异而新颖的性能,在电子/光电子、能量存储和能源利用等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在本论文中,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有关纳电子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纳米材料,其中重点介绍了二维纳米材料的进展。其次在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最后在第三章到五章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患者主观全面评价法(PG-SGA),调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筛选出适合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
近几年,由于石墨烯优异的性能,有关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及在传感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入探究,但依旧面临着不少关键的科学难题:如何实现石墨烯的低温可控制备?如何直接在非金属基底上获得高质量石墨烯?对石墨烯进行图案化和功能化?如何将石墨烯应变传感器由实验室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论文探索了在各类基底上直接低温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同时通过镓-钨辅助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接在绝缘衬底上制备出了图案化的石墨烯,在
背景与目的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1975年由Appleton和Higgins用电镜在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首次发现的,因在电镜下病毒颗粒表面呈星形,故命名为星状病毒(Astrov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血浆肌动蛋白纤维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和SOX2重叠转录本(SOX2OT)在肿瘤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
目的:研究药物球囊(DC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回顾性分析了从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份就诊于我院应用药物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