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会宁县为例,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区位论、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回顾了会宁县1998-2008年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历程,通过建构指标体系,运用SPSS和Excel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以及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测评了驱动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在综合考虑激励型因素和约束型因素的前提下,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和部门预测法提出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的方案,并针对三大类建设用地,提出布局优化的策略。  (1)从时空角度分析了1998-2008年会宁县的城乡建设用地的动态演变规律,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双向增长,但增速有变缓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力度加大。同时,土地城镇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结构布局趋于优化。  (2)对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合SPSS,得到了与城乡建设用地相关性最大的三个因素,即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据此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与这三个指标的多元回归方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法(激励型因素)和部门预测法(约束型因素)对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至2020年,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优化总面积为15266.3hm2,比2008年末减少了1440.2hm2,农村居民点由2008年的15612.2hm2减少到2020年的11129.4hm2,减少了4482.8hm2;而城镇用地由2008年的837.5hm2增加到2020年的3800hm2,增加了2962.5hm2;独立工矿用地由2008年的256.8hm2增加到2020年的336.9hm2,增加了78.3hm2;因此要达到结构上的调整必须采取大力压缩农村居民点和大幅度提高建制镇用地以及略微提高独立工矿用地的比重的措施。  (3)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优化方案,采取“两心五片三走廊”的点轴发展模式,以点带轴,由轴及面,促进区域村镇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种整理模式:村庄保留模式、村庄迁移模式、村庄合并模式和村改居模式。并且在充分研究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会宁县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措施。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冰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冰湖的稳定性,对局部地区冰湖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据沙坡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统计,沙坡头区水土流失面积21.6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香山地区、西山、照壁山区域。土地沙化面积18.6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腾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旅游需求不再是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观光与欣赏,而是更加青睐以休闲、体验、疗养为取向的旅游活动。滨海旅游区凭借其环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是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
电子地图是数字地图在屏幕上可视化表达。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众多的新型电子地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具之一的电子地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电子
经济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存在的空间,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空间的复杂性,这也说明了用常规的经济分析方法将不能够全面把握经济空间的发展变化。由于经济空间的存在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