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数据的特高压直流线路保护及接地极线路故障定位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流输电线路距离长,跨越地区的环境较为复杂,发生故障的机率大,然而,实际工程表明直流线路保护正确动作的正确率仅50%,而近一半的直流线路故障是由控制系统动作完成的。与传统交流继电保护不同,直流线路保护必须计及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时间约束。对于直流线路新型保护方法的研究,有两条主线:第1条主线是仍然采用解析法来构造直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识别的方法。但该保护算法有别于现行的直流保护,即采用电气量的相对变化量来构造保护判据。第2条主线是基于数理统方法,在计及多种故障条件下,提取故障特征,并利用其构建保护判据。该保护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不断复用历史数据来完善保护的性能。对于接地线路的故障测距问题是采用已有的故障录波数据,开展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滤波器支路量测端获取到的电流是由故障引起的,不含有正常运行时的负荷电流,能更好反映故障特征,故利用其构成的保护判据的可靠性和灵敏性更高。采用分形盒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定量的描述区内、区外故障下滤波器支路量测端获取到的电流波形,构成的保护判据可以耐受高阻。在现行的直流保护采样率下,采用PCA算法定量的描述和刻画故障位于不同位置下于量测端观测到的一段时间内的时域电压波形,并构造无需定值的保护判据。该保护方法可以改善由于采样的离散性或者线路发生了过渡电阻稍高的高阻故障时,现行行波保护拒动的情况。同时,该保护方法可以复用历史故障数据,用以不断的完善保护元件,提高保护的可靠性。正向短路与反向短路故障的瞬时电流曲线本身能够刻画短路故障的方向,采用PCA聚类分析方法来定量的刻画故障发生方向,并构成PCA方向元件。分别于整流侧和逆变侧各配置一个PCA方向元件构建新型的纵联差动。该纵联差动保护所需的时间较短,故控制系统不会先于纵联保护之前响应,且线路发生高阻故障时,可以可靠的动作,很好地完善现有的后备保护。当直流一极线路遭受故障时,故障极量测端检测到的故障电压于一段时窗内总体趋势是跌落的;而当该线路未故障,另一极线路故障,其故障电压分量总体上是围绕时间轴变化的。现将“该线路故障”和“该线路未故障”于该线路量测端观测到的时域电压波形特征采用PCA聚类分析来描述和刻画,并构建了基于极线电压PCA聚类分析的直流输电线路故障选极元件。同时可以结合PCA聚类分析的故障识别元件,成为一种新型的直流线路主保护。若将其与现行的直流线路行波保护配合,配置于直流线路中,可以提高直流线路保护的品质。在目前现场实际故障录波装置6.4kHz采样率下,分析了接地极线路故障时,量测端获取到的电压、电流所含的主要频率成分,并选取600Hz的电压和电流量用于故障测距。采用故障前的数据,得到极址电阻的阻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侧数据,推导了基于双端原理的接地线路故障测距算法,并讨论在全线长范围内该测距算法的精度。
其他文献
在抽汲混气原油时,选择合理的沉没度,是提高泵效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抽油井的沉没度的选择都是凭经验而定的,这样难免形成沉没度或大、或小的不合理现象。本文假
<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几年前,一位女教师的辞职信爆红网络,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文明世界如何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人类的冒险天性和
期刊
我国的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审美效应突出,承载着许多文化功能,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就现状而言,大众传媒有单纯追求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的明显倾向,甚至出现一些低
<正>一、概述 真空断路器和真空接触器近年来在中压配电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真空开关的操作过电压会对系统中的弱绝缘设备、如电机等产生危害,因而在使用中必须加装过电压保
文章介绍了成本(费用)控制的含义,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及质量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控制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甲醛是我国室内环境最为普遍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催化氧化技术具有运行温度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目前甲醛净化最具有前景的方法。但是,催化剂
从探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的命运入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细致剖析民族资本家所面临的历史困境,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从小说这一“小本文”来看,封建势力、工农暴动以及以
钛酸铅(PbTiO3, PT)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重要的钙钛矿结构的铁电体,具有特殊的负热膨胀性(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在室温至居里温度范围内存在热缩冷胀行为。然而
一般设备制造商很难掌握重型机械设备在用户现场的使用情况,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根据用户现场操作人员的描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有效地排除故障。为了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