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时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流行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生产型服务业则发展缓慢,其聚集趋势和空间非均衡趋势比制造业更为明显。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集聚发展趋势是否会对制造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若存在门槛效应,它是否存在空间异质特征?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思路,以生产型服务业集聚为起点,以其对制造业的影响为落脚点,试图从空间差异角度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首先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然后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门槛检测和回归,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产生的非线性关系和异质门槛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为正,且存在非线性关系;(2)在全国维度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的门槛值分别为1.035、1.168、1.906,依据这三个门槛值划分的四个影响区间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随区间的变化而不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继而上升的“~”型非线性关系。(3)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具有0.97和1.082两个门槛值和三个影响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非线性关系;(4)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仅有一个门槛值和一个影响区间,只有当中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大于0.99之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才会对对制造业产生显著影响;(5)西部地区具有0.99、1.016和1.068三个门槛值和四个影响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发展角度分别对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有差别的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协调区域内服务业资源的布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环境;推进制造业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