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绒毛形态燕山绒山羊产绒性能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q277824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山绒山羊是以本地土种羊为基础,经过30年多年的选育,形成的一个绒肉兼用型绒山羊新类群。燕山绒山羊的绒毛形态除了普通直绒型(以下称直绒型)以外,还存在特殊的穗状弯曲型(以下称穗状绒型)山羊绒。饲养者更加偏爱穗状绒毛型绒山羊,为此对直绒型和穗绒型不同毛被类型的绒山羊产绒性能差异和发生穗状弯曲的原因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试验选取20kg左右饲养管理相同、生理状态一致、燕山绒山羊母羔80只,随机选取其中10只为穗状绒型羊绒,10只为直绒型羊绒,分别于羊绒生长停滞期(3月份)、羊绒脱落期(4月份)和羊绒萌发期(6月份)采集试验羊的皮肤样品,用Sacpic染色法制备皮肤毛囊组织切片,分析不同绒毛形态绒山羊在毛囊结构上的差异,另外,两种类型的绒毛各30只在羊绒开始脱落时抓绒测定产绒量及羊绒品质。选取穗状绒型和直绒型各3只羊的羊绒样本,用1%亚甲基蓝染液对羊绒皮质细胞进行染色以区分正、副皮质细胞的排列分布。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绒毛类型的表面鳞片结构差异,统计鳞片翘角度数,鳞片密度、鳞片高度、鳞片厚度。随机选取直绒型和穗状绒型燕山绒山羊各20只皮肤样品,对TGFα和KRT7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多态性。并对TGFα和KRT7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穗状绒型绒山羊产绒量极显著高于直绒型绒山羊(P<0.01),羊绒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显著高于直绒型绒山羊(P<0.05),而细度显著小于直绒型绒山羊(P<0.05)。穗状绒型和直绒型绒山羊的表皮厚度、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S/P、初级毛囊活性率、次级毛囊活性率、初级毛囊深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穗状绒型的真皮厚度、次级毛囊深度显著大于直绒型绒山羊(P<0.05)。染色结果显示穗状绒和直绒正、副皮质细胞均呈双边分布,其中正皮质细胞位于卷曲波的外侧,副皮质细胞位于卷曲波的内侧。穗状绒型羊绒正、副皮质细胞比例约为1.9∶1,直绒型羊绒正、副皮质细胞比例约为1∶1.4;穗状绒型与直绒型的鳞片翘角度数、鳞片密度、鳞片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穗状绒型的鳞片厚度显著低于直绒型(P<0.05)。正、副皮质细胞含量改变可能是造成穗状羊绒发生弯曲的原因之一,伴随着穗状型羊绒变细其鳞片厚度也相应变薄。对穗状绒型和直绒型克隆测序结果显示TGFα基因的CDS区第95-97位点存在CAG碱基的缺失,相应的氨基酸为丙氨酸的缺失。KRT71基因存在6个突变位点,其中C229A、G231A、T594C、C885A和G1419A为同义突变,第1536位点存在A碱基的插入突变,对应的氨基酸(丝氨酸)S514L(亮氨酸),同时发生移码突变,相应的突变点之后的11个氨基酸都发生了改变。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穗状绒型TGFα和KRT71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使得穗状绒型燕山绒山羊被毛发生穗状弯曲。
  综上所述,穗状绒型燕山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优于直绒型,其中正、副皮质细胞排列改变和基因突变可能是穗状绒型燕山绒山羊绒毛发生弯曲的原因之一。另外,TGFα和KRT71基因存在的多态性位点可能是调控羊绒形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探索羊绒发生穗状弯曲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狐狸具有丰富多彩的毛色,是创制天然彩色毛皮的最佳材料,其颜色的变化对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狐狸酪氨酸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1,TYRP1)基因和前黑素小体蛋白(premelanosome protein,PMEL)基因是调控狐狸毛色的主要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狐狸毛色基因TYRP1和PMEL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