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SLC所致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的机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SLC所致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的机制背景及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胃肠道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涉及到遗传、免疫、感染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免疫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目前并不清楚这种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是特异的抗原持续刺激抑或免疫调节异常所致,但UC的免疫异常发病机制中都有淋巴细胞异常归巢这一相同的病理特性。淋巴细胞异常归巢是UC发生过程中免疫紊乱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发生肠黏膜损伤的主要原因。次级淋巴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LC)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趋化因子之一,是目前认为第一参与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趋化因子,但是SLC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淋巴细胞异常归巢时作用途径和作用通道究竟如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次实验首先拟以不同浓度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灌肠液建立大鼠UC模型,探索最佳造模液浓度。建立理想的大鼠UC模型后,了解典型大鼠UC模型中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现象,SLC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变化,阐明淋巴细胞异常归巢与UC炎症反应的关系;应用SLC抗体干预UC动物模型,观测淋巴细胞归巢及UC炎症的发病情况,来明确SLC在UC发病中作用,进一步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培养,了解SLC对淋巴细胞归巢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方法1.造模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大、中、小剂量模型组,致敏后分别予以丙酮、20%、10%、6%DNCB灌肠液灌肠造模,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生存状况;结肠病理变化;结肠粘膜损伤指数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6)。2.体内实验:将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SLC干预组(干预组)各20只,干预组大鼠在灌肠造模时开始每日自鼠尾静脉注入SLC抗体(15μg/ml/kg)×5day,切片观测各组大鼠肠粘膜下perye淋巴结大小及肠粘膜炎症的变化(HE染色病理切片、细胞因子IL-2、IL-6等);RT-PCR及westen-blot法检测肠黏膜SLC及相关黏附分子α4β7表达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检测SLC。3.体外实验:抽取模型组及对照组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并培养,利用BOYDEN小室作SLC对淋巴细胞的趋化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α4、β7的表达变化;westen—blot法检测模型组及对照组淋巴细胞胞浆、胞核中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情况: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切片观察造模大鼠病变肠粘膜与人肠炎症性病变相似,大、中、小剂量DNCB均能成功造模,大、中剂量DNCB造模成功后,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动物全身反应重、死亡率高,小剂量组局部症状典型,类似UC,死亡率低,但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造模后第5d(D5)、第14d(D14)、第28d(D28)检测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的结肠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2结果分别为:D5 230±52 280±42 290±39;D14 210±36 270±45280±43;D28 140±28 185±38 190±32(单位:pg/ml);小剂量组与中、大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组织细胞因子IFN-γ、IL-6亦有相似变化。2.体内实验:模型组、干预组大鼠均有异常淋巴细胞归巢现象,peyer’s淋巴结增生,切片perye淋巴结截面积定量比较显示:模型组、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9.56±0.32;5.84±0.62 vs 1.48±0.58,p<0.01];模型组与干预组相比,[9.56±0.32 vs 5.84±0.62,p<0.05]其间均有明显差异;模型组结肠SLC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0.846±0.07 vs 0.312±0.12,p<0.01),干预组中SLCmRNA也明显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768±0.135 vs0.312±0.12,p<0.01)但模型组与干预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0.846±0.047 vs0.768±0.135,p>0.05);模型组、干预组大鼠结肠SLC蛋白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0.937±0.143,0.804±0.215 vs 0.532±0.201,p<0.01);但模型组与干预组相比(0.937±0.143 vs 0.804±0.215,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SLC定位显示表达于粘膜下高内皮微静脉内皮细胞的表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干预组SLC的内皮细胞着色阳性数有差异,p<0.01。比较淋巴细胞归巢相关黏附分子α4、β7的变化,模型组与干预组之间无差异(0.772±0.108 vs0.725±0.013~◆p>0.05),但它们与正常组之间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772±0.108;0.725±0.013vs0.418±0.025~*p<0.01);UC模型大鼠炎症粘膜中IL-2和IL-6的浓度与SLC抗体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353.6±25.7)pg/ml vs(133.1±31.2)pg/ml,p<0.05];[(441.6±22.5)pg/ml vs(145.8±28.9)pg/ml,p<0.01]。3.体外实验:SLC趋化刺激可提高淋巴细胞的移行反应增高3.7倍,SLC的中和抗体可逆转SLC的这种性能(54.4%),SLC可诱导淋巴细胞的移行反应,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但存在饱和现象;模型组中淋巴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α4(64.58±9.73 vs 16.62±7.84,p<0.01);β7(56.76±16.13 vs12.93±6.53,p<0.01)表达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对照组的胞浆NF-κB-p65westen-blot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对照组都表现为较强表达,模型组表达更高(0.84±0.04 vs 0.75±0.11,p>0.05)。胞核NF-κB-p65 westen-blot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为强表达,对照组弱表达(0.94±0.34 vs 0.41±0.02,p<0.05),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的NF-κB-p65活性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43 vs 0.60±0.56,p<0.01)。结论:1.DNCB造模为免疫迟发过敏反应的模型,可有较重全身反应,6%DNCB丙酮灌肠液可作为最佳浓度对致敏大鼠造模,死亡率低,局部症状典型,类似UC发病,有可一次成批造模,人工可控,模型时间长等优点2.UC病变时存在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现象,炎症肠组织中SLC、黏附分子α4β7表达量明显升高,SLC主要表达于粘膜下层的微血管区,SLC抗体干预后炎症病变减轻。3.SLC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趋化作用,黏附分子α4β7是淋巴细胞的归巢受体,淋巴细胞激活后胞内NF-κB被激活,进而促进有关基因的转录,调节炎症递质、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产量,导致UC炎症粘膜的损伤。
其他文献
以P25纳米TiO2为原料、尿素为氮源,通过水热法合成氮掺杂TiO2纳米管;同时以高岭土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氮掺杂TiO2纳米管/高岭土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Fourier
正态分布由于其强大的普适性,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连续型分布。从形式上看,它属于概率论的范围,但同时又是统计学的基石,因此它的提出和应用具有其独特的双重理论背景和重
《律吕正声》分别从瑟制、瑟论、瑟之歌调等方面对乐器——瑟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和梳理,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古老的弦乐器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以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论发展与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历程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评析,总结了各国按劳分配制度实践的历
摘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渗透性的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起到潜在的影响作用。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音乐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内的商业银行正一步步融合到国际银行业的队伍中,通过海外拓展在世界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提高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正>1药理特性依诺肝素是母代肝素通过苯甲酯β消除化学键裂解制成的低分子肝素,其活性作用位点为独特的1,6-脱水环状(二环)结构,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低分子肝素的药理学特性,
劳动者提出辞职可否撤销,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本期"以案论法"即从一个案例出发,从民法形成权的视角分析包括劳动者辞职权在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的权利性质及其特点,并在
时装插画以时装为表现主体,传播时装信息与时尚生活理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时装插画始于民国时期,出现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如书报、生活用品等,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
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向前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自身规模、社会客观因素等原因,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瓶颈。尤其是资金瓶颈,成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