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用机场发展呈现新的问题:机场发展呈现两极分化局面,机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大中型城市机场处于超饱和状态运行,航班延误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机场规模必须不断扩建,从而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土地和空域等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机场运行安全、服务质量和运行成本等压力也随之增加,而运行效率下降,规模经济优势逐渐减弱;而周边大部分中小机场却“饥渴难耐”,吞吐量不足,出现设施闲置、资源浪费、经营亏损的困境,每年还需政府大量的资金补贴。针对我国机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和《中国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机场群”这一宏观战略,试图通过相邻机场的资源互补,以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积极发展支线机场。目前国内针对机场群协调运行、多机场管理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为此,本文从理论探讨、模型建立以及实证分析等多个角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深入探讨我国机场群协调运行与管理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机场分布密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法,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多机场系统和机场群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航空运输业发展现状、机场分布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构建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并给出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概念和基本特征。2.研究我国机场分布密集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分布与航空运输市场相互间的关联性,以枢纽机场为核心的机场群内航空客流分布特征以及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机场运营效率评价。其一,论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航空运输客货市场的因果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机场客货运量及各地区机场客货运量与区域经济及地区经济增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机场群比单个机场更具优越性。其二,论文运用连续函数的处理方法,引入旅客心理因素,建立了基于最小出行代价的航空旅客空间连续平衡选择模型,预测机场群内国内航空客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客流集中分布在枢纽机场周围,各机场运量呈现“马太效应”。其三,传统的机场运营效率评价模型忽视了机场运营过程中航班延误、噪音及有害排放物等非期望产出带来的负面效应。论文采用非参数方向距离函数法,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机场运营效率评价模型。结果显示,非期望产出是评价机场运营效率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之一;非期望产出要素对机场运营效率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引入非期望产出要素后,我国机场运营效率和运营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性。以上研究内容充分阐述了构建协调运行的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的必要性,为研究机场群系统如何协调运行奠定了理论依据。3.探讨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协调运行方法。分析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借鉴机场生命周期理论和“多智能体”理论、协同理论,构建基于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系统演化发展模型;对构建区域机场群系统产生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定性分析;深入探讨区域机场群系统的结构模式、协调运行机制、管理与运行模式以及协调运行的政策与建议。论文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我国机场业学术研究的繁荣,推动我国机场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