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上,变革思想是继传统的天命思潮之后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的一种思想;是指在不影响原始社会制度本质的前提下,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使社会制度自我完善或保持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而提出的维新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蒙古族近代时期,主要代表是一些知识分子,其中,贡桑诺尔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近代知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贡桑诺尔布自承袭喀喇沁王职爵后,面对内忧外患的蒙古民族地区,积极考察和深入了解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工业建设等情况,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下国力骤强的现实,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性,受其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形成效仿日本等国家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主张。他在喀喇沁旗发布一系列变革训令,宣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引导旗民走向民主社会和追求进步;针对封建王公的“祖宗之法不能变”的传统思想,提出“祖宗之法应该变”的变革思想,并将变革理论融入到实践之中,掀起了蒙古族近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变革维新的思想高潮,为之后的民族民主思想的兴起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在客观上起到了引导与过渡的作用,成为了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分为三章进行介绍。在第一章中深入考察贡桑诺尔布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探究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产生的原因;第二章针对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的三方面内容:“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进化思想、“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和变“等级制”为“全民平等”的平等思想进行论述,分类对变革思想的内容进行哲学分析,挖掘思想中的特色内容;第三章分析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局限性,探究贡桑诺尔布变革思想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其他文献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是郭文景为了竹笛与管弦乐队而创作的一首民族乐器的协奏曲,是一部极具冲突与戏剧性的协奏曲。本论文从主题的构建与发展、曲式结构特点、多声部技法运用与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的编配方法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创作技法的分析总结《愁空山》的创作特点与艺术价值。因为这部作品是为民族乐器竹笛与管弦乐队创作的,所以本论文着重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于发展进行思
学位
内蒙古地域广阔,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内蒙古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除了珞巴族之外,居住着五十五个民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内蒙古民歌曲调优美,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与内蒙古各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内蒙古民歌是内蒙古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它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把内蒙古民歌改编成钢琴曲
学位
关于游牧文明学界多从历史学、蒙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维度研究,为从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维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游牧地理环境脆弱、人口分布稀少、生产方式简约,由此产生游牧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并升华为游牧文明生存发展的生态智慧。游牧地理环境是游牧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前提。游牧地形地貌、山川湖泊河流,气候季节变化、草原承载力等条件,孕育了游牧文明独具特色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面对地
学位
本文以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中“月清”的扮演者张玉兰的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玉兰的从艺经历、舞台表演、女腔演唱来探究“月清”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二人台现代戏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一章论述了二人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从小曲坐唱、玩意儿发展为二人台至今的历程,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二人台现代戏的发展概况。在创作数量方面
学位
由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植推广佛教,因此蒙古地区盛行佛教,出现了一批精通蒙藏汉文的高僧学者。他们擅长写作训谕诗,并以此来教化人们,反映社会问题。训谕诗当中的宗教哲学思想是近些年来学界开始着手研究的课题之一。训谕诗是比力克箴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和启发引导教化群众的作用。丹增拉布杰(以下简称拉布杰)撰写的训谕诗正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力求用佛教理论教义来教化人们。这篇论文力图分析拉布杰几首具有
学位
朱熹对《四书》的解读是其构建工夫论体系的重要方式,学界对其工夫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格物”论,而对“诚意”工夫关照不足。但实际上朱熹对“诚意”的诠释颇费心血,易箦前三日仍在修改“诚意”章,其“诚意”工夫是值得重新关注的问题。朱熹对“诚意”的阐释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从反向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欺”的否定,朱熹通过对“自欺”的注解,表明“诚意”工夫的内容包含为善去恶,并显示出“诚意”所带有的实践倾向。而朱
学位
梅日更葛根(1711-1766)是清朝年间德高望重的蒙古族高僧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撰写了佛教文献及历史和医学等巨著。在梅日更葛根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占绝大部分的是训谕诗,他用简单明了的诗词论述和阐释宇宙形成、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与死的规律等,还提倡宣扬良好的道德风尚与风俗习惯,并指明善恶的是非明辨标准等。这些训谕诗都集中反映了梅日更葛根对人本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因此具有很强的
学位
训体文从最初孕育的早期形态,到逐渐成形再到革故变新,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本文主要截取先秦两汉时期的训体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早期训体文的发展迹象,并适当对后期发展进行简单描述。本文绪论部分对近四十年训体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选题意义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第一章对“训”字进行字源与字义考察,并且分析“训”一字的多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归纳“训”的不同呈现方式。
学位
刘庆欣,1978年师从杜兆植先生学习作曲;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高级作曲班;1987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音乐行业四十年来,他创作了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合唱、器乐、声乐、歌舞剧、舞蹈音乐等,这些创作经历与他深厚的作曲功底息息相关。他的合唱作品类型多样,包括原创类作品四首,创作歌曲改编类作品五首,民歌改编类作品六首和乌力格尔曲改编类作品一首,共计十六首。本文以刘庆欣创作及改编的十六首合唱作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