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竹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历经岁月的沉淀,深深植根于民间,是民众民俗生活的缩影。它不仅是川西民众对年文化的解读,还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具有再生潜力的文化资源,又是民族文化基因,成为巴蜀地区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品牌。 本文以绵竹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年画的形式、题材、传承、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全面解读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绵竹木版年画依托新时期的机遇,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如凤凰涅槃般重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繁荣,促动不少人纷纷加入年画行业,意图谋取利益,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一些打着传统木版年画名号的产品也被用来滥竽充数。众多年画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迫不及待地大批量制作,销售。其形式单一、绘制粗糙,缺乏民俗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意识自觉性,导致富有巴蜀特色的传统题材消失,使具有标识性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渐趋弱化,亟需研究和保护。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版块。绪论部分系统概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理论以及研究重、难点,并对学术史一一梳理。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对绵竹木版年画的文化语境、绵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进行简单概括,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孕育年画的土壤。第二章,梳理绵竹木版年画的历史变迁。首先交待了中国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然后把绵竹年画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新生期、复兴期五个阶段,并做了爬梳。第三章,分析绵竹木版年画蕴含的民俗文化。对年画的形式、题材、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分类剖析,解读年画背后的民俗符号。第四章,探讨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与流布。对年画传承人、传承机制、社会组织等一一论述。第五章,论述年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结论部分对这种植根于民间的传统绘画艺术如何保护与传承进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