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brainbow小鼠研究C5神经根损伤后短固有束重建及Foxp1基因表达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50%40岁以上成人和85%60岁以上成人患有颈椎病(又称颈椎关节病,cervical spondylosis)。颈椎病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颈椎神经根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导致的瘫痪是成人非创伤性瘫痪的首要病因。其主要治疗方法是脊髓减压手术,而颈5(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脊髓减压术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经医疗干预,经过4至5个月的观察,70%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恢复。本课题利用研究C5神经根的损伤修复机制,为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及颈椎病所致瘫痪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通过申请向Jackson实验室购买B6.Cg-Tg(Thy-brainbow1.0)HLich/J小鼠和B6.Cg-Tg(UBC-cre/ERT2)1Ejb/J小鼠,鉴定基因型后交配繁殖出F1代小鼠。对F1代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20 mg/ml的他莫昔芬玉米油溶液100μ1进行诱导,每天一次,连续5天。诱导完成后一周,经荧光筛选出brainbow1.0-Cre-ERTM目标小鼠,随机分组为实验组(C5神经根损伤后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和对照组,共7组,每组三只小鼠。实验组构建小鼠C5神经根损伤模型,对照组为空白模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前肢周径评价肌容积,利用BBB(Basso,Beattie,and Bresnahan)功能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和Footprint test描述步态分析。通过取材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C3-7脊髓,制作厚度为12.5μm的横截面脊髓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变化及Foxp1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经过验证购买小鼠的基因型,确认小鼠品系,交配繁殖得到F1代小鼠,他莫昔芬诱导后经筛选可以得到目标小鼠。对照组小鼠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较少及少量Foxp1基因的表达,术前、术后前肢肌容积无明显差异,BBB功能评分正常,步态正常;损伤后1周内伤侧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Foxp1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伤侧前肢肌容积较对照组变小,BBB功能评分降低,步态蹒跚;损伤后2周、4周伤侧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Foxp1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较损伤后一周内变化明显。患侧前肢肌容积较对照组变小,BBB功能评分、步态,较前好转;损伤后6周、8周、12周伤侧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Foxp1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较损伤后2周、4周短固有束纤维的数量稍有减少、Foxp1基因的表达量同样有减少,但这三个时间段内无明显变化。患侧前肢肌容积较对照组差异较小,BBB功能评分、步态分析趋于正常。   结论:⑴通过购入Thy-brainbow1.0小鼠和UBC-cre/ERT2小鼠,验证其基因型后,通过交配繁殖,药物诱导、筛选,可以得到brainbow1.0-Cre-ERTM目标小鼠。⑵C5神经根损伤后C3-7脊髓节段短固有束所在区域短固有束纤维生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短固有束纤维开始生长阶段,为损伤后1周内;第二阶段为短固有束纤维生长迅速阶段,为损伤后2周至4周;第三阶段为短固有束纤维生长稳定阶段,为损伤后6周至12周。⑶Foxp1基因的表达量与短固有束纤维生长情况相对应,提示可能对短固有束纤维生长有促进作用。⑷通过测量术前和术后小鼠前肢周径评价肌容积、BBB功能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及Footprint test分析步态形态学分析等,可以从形态上来观察神经根损伤与恢复情况。
其他文献
背景: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相关低位远端截肢中,85%发生于糖尿病足部溃疡之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
目的:探索Slit2-N蛋白对VEGF165诱导的HUVEC及HMVEC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寻找治疗CNV新的靶点提供思路和线索。方法:1.体外培养HUVEC及HMVEC细胞株。2.CCK-8筛选Slit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