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球白菜核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结球白菜是全国各地普遍栽培的蔬菜作物之一,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雄性不育系的出现,人们注重研究雄性不育的机理,并试图找到与育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加速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 本试验利用“大白菜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将大白菜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不结球白菜中,以转育获得的不结球白菜“甲型两用系”中的不育株(基因型为MsMs)为试材,与稳定遗传的不结球白菜自交系“矮脚黄”(基因型为MsMs)杂交,F<,1>代自交,取F<,2>代可育和不育植株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可育和不育植株没有明显差异。减数分裂后,两者都可以形成四分体,可育花药的四分体可以释放出小孢子并发育成成熟的花粉粒,同时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最后消失;不育花药却不能释放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成花粉粒,而是被膨大的绒毡层挤聚在一起,最后解体,成熟花药中没有花粉粒的产生。因此说明雄性不育植株花药的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后小孢子的形成发育时期,而绒毡层可能是细胞核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的直接原因。 同时采用F<,2>代的可育和不育植株建立了近等基因池,采用经过优化的AFLP标记技术体系从16对引物中筛选到12对能明显区分育性AFLP的引物组合,用F<,2>代个体验证,找到引物E2M4.和IE3M3两个稳定组合,获得2条与育性连锁的特异性片段,分别命名为AFLP24和AHLP33,将为定位和克隆雄性不育基因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