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脑桥脑角区有脑干、颅神经及动静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和生命中枢,范围狭窄,又有乳突、迷路等骨性结构的阻挡,因而显露困难。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常用手术入路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用此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时,打开内听道而不损伤迷路是能否保留听力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人类颞骨的变异性很大,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能够确定其确切位置的标记,术者只能根据术前的CT(或MRI)及自己的外科经验来打开内听道。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是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内镜作为开颅手术中的辅助设备,对于手术显微镜起到了必要的补充,内镜下的解剖与显微镜下的解剖并不完全相同,神经外科医师应全面了解神经内窥镜下的解剖特征。加强小脑桥脑角区的解剖的研究有助于在该区的手术中对该部位重要结构的保护。为此我们采用5例新鲜头颅标本进行研究,同时为了避免因过度牵拉脑组织和神经血管而引起的偏差,我们先采用神经内窥镜通过各种角度进行形态学观察,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骨性标志之间的数据。为该区域的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支持。 目的:通过显微镜及神经内窥镜研究国人乙状窦后入路的的形态及其内结构的关系,为小脑桥脑角区的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窥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小脑桥脑角的脑池及其里面的Ⅴ、Ⅵ、Ⅶ、Ⅷ、Ⅸ、Ⅹ、Ⅺ、Ⅻ脑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和走行方向、基底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的形状等重要结构,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和颈静脉孔的距离,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位于岩骨内侧面的下方,形态不规则,有岩下窦、乙状窦、颈静脉及IX、X、刀颅神经通过,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其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拌,发出1一3条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的距离为左侧32.1士1 .gmm,右侧33.3士1.7mm,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的距离左侧为12.5士2.3mm,右侧13.2士2.2mm,内耳门后下缘到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左侧为4.8士0.8 mm,右侧为5.0士1.1 mm。结论:熟悉桥小脑区的解剖结构,掌握小脑前下动脉等重要结构的解剖特点有助于在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中保护面听神经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