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礼容思想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学术界关注不多。礼容指的是礼对于人的容貌(身体动作)、颜色(面部表情)、辞气(话语辞气)和服饰(衣服穿着)四方面的规定,它同时也是一种德性修养功夫,具有内外交养的特点。
  王船山的礼容思想上承孔子、曾子,将礼容作为修身之大本,确立礼容修养与心性修养的同等的价值。王船山对于朱熹、王阳明的礼容观均有所批判。朱熹只是把礼容作为心性修养的检验标准,并且把礼容归入“居敬”之中,礼容的修身地位在心性修养之下,只是辅助心性修养的一个手段而已,从而消解了礼容作为一种修身路径的作用。王阳明则认为致良知即可,将内心中不善的念头格杀,无需礼容修养,从而取消了礼容的修身作用。王船山不满于朱熹和王阳明对礼容之修身作用的忽视,主张个体的修身是一个内外交养的过程,心性和礼容两者不可偏废。
  王船山的气论为礼容修身提供了哲学基础,气化孕育人和万物,人和万物因气而互相作用。人心对于人的形色(身体感官)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因此人能够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地“取精用物”,完善其后天之性。人们在“取精用物”的过程中,受到声色货利的引诱,扰乱人自身之气,所以礼容的作用体现为,人在具体情境中按照礼容去实践时,人形质中的气与他物中的气相感,互相作用,避免他物中的气对于人的扰乱,将他物之气收归于自身,完善后天之性。
  礼容的节目由容貌、颜色、辞气和服饰组成,容貌为人的身体的进退举止之容,颜色为人之面部容貌,辞气为人之言辞,服饰为人之衣裳。由于礼容具有可见、可模仿的特点,小人能够借礼容来完成其不善的目的,同时人对于礼容的修习需要经历一个“熟而安焉”的过程。
  因此王船山按照人们对于礼容的不同熟习程度,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小人的伪饰,利用礼容实现他不善的目的;人们在初习礼容时,由于礼容的繁多和人的“成心”与“气禀”,从而侧重于礼容仪式的模仿;人们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地运用礼容,把礼容的仪式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熟习礼容的仪节;圣贤在具体情境中,身体动作随“几”而发,符合礼容。
  礼容可以由外到内促进人自身德性的增长,能够调适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礼容能够将孝、慈、悌等德性表现于外,给他人提供一个可见和可模范的修身典范,有齐家的作用。其次,对于有德的君子来说,礼容是教化的方式,通过君子之礼容感召民众修习礼容,民众可各安其位,实现由上而下的和谐。最终,礼容作为礼之文,是划分人禽、文野最为重要的标识。
其他文献
习近平的改革思想是在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中的最新组成部分。从理论角度,习近平改革思想根本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变革理论,主要来源于列宁晚年的改革思想,直接来源于邓小平以后的改革思想。从现实角度,它以国内外环境背景为主要依据,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的艰巨任务和复杂矛盾,成为了改革的主攻方向。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方法
学位
《真诰》的末世论是东晋中期江东寒门士人许谧、许翙及许氏的灵媒杨羲在建设上清道流时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主要探讨了天地的灾变、救济的手段、旧世界的毁灭以及新世界的重生。该理论的创造者是杨、许集团。杨羲所寄身的许氏家族是寒门武人世家,早期接触天师道与帛家道。杨、许集团试图利用宗教勾勒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世界中,门阀大族及其所崇奉的天师道将不再高高在上。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就必须否定旧世界的秩序,因
学位
牟宗三作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受到学术界的诸多关注与讨论,由此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已然汗牛充栋。学界对牟宗三思想脉络的梳理不仅覆盖熊十力、唐君毅等一众新儒家学者,更延伸到西方哲学界的康德、胡塞尔等人。这也从一侧面展示了牟宗三思想之精深宏大,博采众长。  康德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体系,自从其传入我国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一众专注于诠释康德哲学本身的学者之中,牟宗三
学位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物质文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步伐,使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信息、思想传播,另一方面又滋生纷繁复杂的乱象,其中,“道德绑架”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引人注目。从最终的表达效果看,“道德绑架”往往对“道德与法律”、“社会与个体”、“现实和愿景”等产生
学位
动物道德权利概念是生态伦理学在面对生态危机过程中重新审视动物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的。对其逻辑可能性的证明是在厘清“道德权利”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冲撞和融合过程为切入点来进行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动物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可以随意对待动物和自然,这对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界定影响深远。而康德随后又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
孟子的“命”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儒家“天命”学说承前启后的关键点。现代社会发挥孟子“命”思想中的积极价值,使之与当下的生活和实践相融合,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在此前提下,本文结合前辈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对孟子的“命”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全文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对孟子“命”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
学位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人心、对于时代的关切与反省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学智慧。老子《道德经》的治疗学理路是从“知病”、“治病”、“去病”到“无病”而展开。自我之骄奢、人际之冲突、世间之决裂即为“病状”之显现。自然生命的失真、心知骄奢的定执、意识形态的对立才是引发世道人心衰颓之“病因”。故其以少私寡欲、知足知辱、虚静无为等工夫对其治疗。老子《道德经》认为通过“无”之治疗,生命意义即可得到贞定、价
学位
作为曾国藩一生得力之所在,“强毅谦谨”是其德性工夫论与实践哲学的总结。曾国藩在一生的治学、治家、治官、治军中,秉承程朱理学,博采禹墨之勤、管韩之严、老庄之虚静,形成了前期偏刚毅,后期重谦谨,兼收阴阳的融合思想。这一思想以中庸为方法,以体用为理路,形成以强毅为体,谦谨为用的理论体系。  “强毅谦谨”兼蓄“勤、敬、刚、恒、诚、恕、静、慎、悔、俭、廉”等思想内涵,在人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直到咸丰
学位
“天命”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之中,它始于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萌芽阶段,回应人们对于自身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诉求。商周起,古人就从宗教、政治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等层面不断认识“天命”以把握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天命”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他继承了传统天命观中的部分思想,并进行了改造与发展,对“天命”的把握、探索与追求也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尽管他对
学位
汉魏西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起步阶段。佛教译经团队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起初由两三人组成,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译经团队的职分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到东晋时期,统治者开始组建和资助佛教译经团队。举全国之力召集学问僧组建成的译经团队较汉魏西晋时期的译经团队更为规范。早期译经团队在官方译场译经的比较下,显得黯然失色。  本文试图跳出早期译经的个体研究和译经团队的片面研究,借助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