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单元设计和学业评价都在此基础上展开,而评价是决定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否实现的关键。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在任务情境中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复杂表现。为适应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要求,本研究结合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对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学业评价的可行性和应用策略,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研究。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生物学的学业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应当以高中生物学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表现标准,并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任务或活动,进一步制定更详细、具体的表现性准则,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或活动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学生的文字表现、口头表现、动作表现以及成果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适合用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有很多,包括提问、实验、小组讨论、制作成果、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每一种类型的任务都有其侧重要考查的评价要素。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中,笔者通过文献法确定了模型建构能力的表现标准及表现性准则,并选择了两个模型建构活动开展实践研究。以“细胞膜模型建构活动”为实验教学案例,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校A和B,并在每个学校选择了由同一位教师任教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模型建构活动中使用表现性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对照组学生则没有自评环节,由教师统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制作的模型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了同步测试。笔者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成果质量的差异、同步测试结果的差异、学生自评结果的客观性,实验后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访谈,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发现不同水平学校的学生使用了表现性评价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使用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而且评分规则还提供指导,明确了他们的努力方向。但同步测试的结果并没有差异,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纸笔测试内容信度有限,未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二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改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短期内看不到学习效果。在探讨表现性评价用于高中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可行性时,其任务类型有纸笔测试和实验操作。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改良,将纸笔测试设计成具有一定信息量、真实情境和复杂度的开放性试题,不限制学生的作答,然后将学生的答案划分成不同的表现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评分规则,用于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水平;实验操作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稍微复杂一点的任务,根据其成果质量或文字性产物,来判断学生更综合的科学探究能力。阅卷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来解决。因此,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大规模考试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只针对了模型建构能力,而这只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的可行性分析,尚处在理论探讨阶段,因为大规模考试的政策性很强,因此没有进行实践研究,希望理论的阐述为从事教育评价的工作者和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