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新教师供需状况研究——以历史学科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新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成员既主要来源于高校博士毕业生,又在高校获得学术岗位。这种“供方需方同一体”的组织形态形成了封闭式“学术劳动力市场内部循环系统”。在这个内循环系统中,作为供给方的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变化和作为需求方的高校学术岗位的变化都会对高校新教师群体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20年间,世界范围内的博士生培养数量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高校新教师供需的平衡状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出现博士过剩现象,导致大量的博士被迫“逃离”学术职业。与这几国相似的是,我国自1999年以来博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但另一方面,随着2006年普通本科高校开始控制扩招规模和2007年普通本科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结束,高校新增学术岗位数量逐渐减少。本研究将论证上述两方面的变革是否导致了我国高校新教师供需的失衡。  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在研究了学术劳动力市场特性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新教师供需状况变化和类型划分的分析模型;研究我国高校新教师供给与需求的历史演变和影响因素;判断我国高校新教师的供需形态;探讨达到供需平衡的具体措施。本研究认为,学术劳动力市场具有高端性、稳定性、学科性和层级性四个特性;高校新教师群体具有学术职业的底层和供需方同一体的特点;高校新教师的供给数量受到入职标准,博士毕业生规模,博士中在职攻读学位的比例,海外回国博士数量,及博士进入学术职业意愿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新教师的需求则受到现有教师年龄结构,学术职业稳定程度,高校扩张程度及高校职能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在高校新教师供给方面,博士学位授予数量持续上升,海外回国博士数量增加,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数逐渐减少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新教师供给数量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扩张政策终结,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结束,现有教师的年龄结构还呈年轻形态等因素,使得高校新教师的需求不再旺盛。供给的持续增长和需求的日渐紧缩将导致我国高校新教师的供需朝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使高校成为学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这一变化虽然有助于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却导致高校新教师的入职门槛提升,入职待遇降低,职业稳定性降低,国内“土”博士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从而会产生优秀博士从学术职业中的“逃离”等不利影响。要实现高校新教师的供需平衡,首先要控制封闭式学科博士的培养规模,相应扩大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规模;其次,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提升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在职教师中的比例;最后,提高学术职业本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健全教师的退出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方面,无论是类型还是特性都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人们在未来的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投入较多的努力,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上,
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为进一步优化体育与教育资源,将“体教结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苏州市体育局与教育局按照资源共享
期刊
学习判断是元记忆监测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后续的时间分配、重学选择等元记忆控制过程提供依据。当个体在学习新材料时,他们会时刻对自己当前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由此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