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及市场结构对其支农绩效的影响探究——基于金融包容视角下县域农户面板数据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_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我国农村信用社最新一轮改革揭开了序幕,经过几年的变革,农信社在财务指标、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上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整体上看,农信社支农力度有所提升,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农信社改革实际上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此外,2007年政府引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随后其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展开竞争,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也可能对农信社的支农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农信社的产权改革及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否对农信社的支农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使用我国1467个县(市)以农信社为主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构建了反映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相关指标。本文进一步借鉴Beck(2007),Sarma(2008)等学者研究金融包容的视角,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 GMM(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我国农户提供包容性金融服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信用社县乡两级法人机构统一对农户贷款覆盖面具有负向影响但对农户贷款使用效用性具有正向影响。(2)在农村地区当前的竞争格局下,总体上并未发现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农户贷款覆盖面与使用效用性存在明确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也进入了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保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适当以及推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人们纷纷参与到商事交易中去,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与信任,人们往往希望为交易提供一定的担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早期
学位
经济体制的改革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前提,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但繁荣的背后伴随着矛盾的凸显,与体制改革相伴随的激励机制和分
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均衡方式逐渐由资源约束下的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下的过剩经济转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通货膨胀率总体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式的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前提的,为了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以技术创新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