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剧艺术在元代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文本结构、演出模式、脚色体制和乐曲演唱系统,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风格,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元代文学乃至整个俗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杂剧艺术发展到了明代,原有的艺术体制逐渐瓦解。本文是以明杂剧艺术体制为题,以元杂剧与南戏艺术体制为比较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的。绪论部分通过回顾、梳理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而陈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正文分四章,依次分析总结明杂剧在演出体制、音乐体制、脚色体制等方面的特点。第一章,简述明杂剧发展概况,并以北曲杂剧与南戏传奇在脚色、剧本结构、音乐体制、演唱方式方面的不同为依据,对明杂剧进行分类。第二章,演出体制方面对元杂剧体制的突破,体现在开场、场次、服饰、化妆、砌末等方面对元杂剧旧制的突破。首先,开场形式方面,根据对《全明杂剧》中37种有开场的杂剧进行分析,总结其开场形式有三种:开场脚色不扮演剧中人、开场脚色扮演剧中人、没有开场脚色而只有开场词。通过归纳分析,得出开场脚色的实质与戏剧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次,剧本结构方面,明代杂剧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局限,接受了南戏传奇自由、灵活的体制特点。分析杂剧之“折”与“场”的关系,进而得出明杂剧场次的特点。再次,服饰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整理服饰类别,并对比元杂剧分析其特点。最后,简单论述化妆、砌末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音乐体制较元剧的不同体现在演唱形式和音乐曲牌两方面。首先,演唱形式方面,明杂剧将南戏的唱法引入北曲杂剧,打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规制,出现了众脚色均可唱的特点,有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自由、灵活的演唱使明杂剧场上表演更加热闹、紧凑,这与明杂剧表现歌功颂德的思想内容密切相关。其次,曲牌方面出现了运用北曲、南曲、南北合套的情况,通过对这几种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明杂剧曲牌运用方面的特点。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体现了明杂剧曲牌的多样化特征,与元杂剧整饬的曲牌联套截然不同。第四章,首先,通过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脚色运用情况,总结出元杂剧脚色体制的特点,诸如不用“生”、“丑”,脚色兼扮等。将元杂剧特点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明初杂剧对元杂剧体制的扬弃,从而指出明初杂剧的特点在于出现“正脚”之“副脚”、出现“生”和“冲末”脚等。通过剧本分析,得出“冲末”脚的实质即为“外末”,从而理清脚色发展轨迹。其次,分析明中后期杂剧,得出这时期杂剧脚色出现了或沿用北曲杂剧、或完全南戏传奇化、或北曲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混合使用三种情况,并由脚色制的混合运用得出脚色发展的具体轨迹,完善戏剧发展规律。余论部分简述戏剧起源与戏曲形成,并从整个艺术高度上评价明代杂剧对元杂剧艺术体制继承和发展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