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薄膜的制备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蓝宝石(Al2O3)衬底上制备了InN薄膜。纯金属铟为靶材,溅射气体为Ar,反应气体为N2。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研究了溅射气压、反应气体流量和退火等因素对生长InN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吸收特性及光学带隙的影响。  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1)改变溅射气压实验条件的结果表明,制备的InN薄膜的晶体取向从(002)取向过渡到(101)取向;晶体形貌从球形颗粒向长条状的形貌转变;当溅射压强为1.0 Pa时,光学带隙为最小。  (2)改变氮气流量比率实验条件的结果表明,制备的InN薄膜的晶体取向从(101)取向过渡为(002)择优取向;晶体形貌从球形和长条形共存的形貌向球形的形貌过渡;随着氮气流量比率的增加,发现InN薄膜的光学带隙变大。  (3)纯N2制备的InN薄膜样品,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光学带隙值降低,结晶质量变好。  (4)利用开孔和闭孔透射Z扫描实验,测试了光子能量大于薄膜带隙的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InN薄膜的非线性光学特性。计算了InN薄膜的非线性系数,表明制备的I nN薄膜具有强烈的饱和吸收特性,表现为自聚焦特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更具普适意义的手性分子耦合双振子模型为基础,首先理论研究了手性分子的结构参数与其极化的关系,然后计算出分子极化率与介质极化率的关系,最后数值模拟了振子振动
  本文系统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着重比较了自适应智能天线和定向多波束智能天线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定向多波束智能天线的优点和实用价值。本文重点研究了在现
本论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中心向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高性能高温超导移动通信基站接收前端技术的研究”。利用高温超导(HTSC)薄膜材料研制的移动通信基站接收前端
  本文提出了一种单轴各向异性材料为包层,其主轴折射率沿光栅轴线(Z轴)方向的新型多模光纤光栅模型,引入了主轴折射率比参数Kcl,推出了理想正规模方程,并假定各个低阶模式之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光学测试方法已日趋不适应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提出的高精度、高效率、实时性和自动化的测试要求。在光学精密测试领域中,光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