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界对致使移动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转换法、投射法、组合法和认知法。但均有缺点与不足。本文试图以Goldberg倡导的构式语法及其所主张的百科观为理论框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予以剖析。依托构式语法已有的研究成果:致使移动构式的典型意义为“操纵的致使和实际的移动”,其它意义是对该意义的扩展,这些互相联系的意义构成一个范畴。致使移动构式是一个“完形”,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对其中的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概括。整个构式限制其组成部分,但部分对构式亦有贡献。本文首先重点讨论了致使移动构式论元与构式的互动关系:构式内在规定了论元的选择,论元的适切与否影响了具体的致使移动构式是否有意义、能否被人们所接受。虽然生命体,非生命体均可作为施事,但典型的施事应为人。接受者论元的选择和致使方式及致使力的类型密切相关。当致使力为物理力,且致使者论元和接受者论元相互接触,生命体、非生命体均可作为受事;相反,当致使者论元和接受者论元无实际接触,且致使力为非语言力,此时,生命体可作为受事;当致使者论元和接受者论元无实际接触,且致使力为语言力时,则接受者论元必须为有认知能力的人。受致使移动构式多义性的影响,路径论元也呈现出多义性的特点,即移动路径的真实性、不确定性和虚拟性。另外,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新探讨了直接致使和认知的关系。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否定认知在致使事件和蕴涵的移动之间的中介作用,而本文认为如果致使力为语言力,认知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因为此时移动事件能否被蕴涵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即致使力能否被成功传递、致使力的强弱和接受者论元的意愿,而这三种因素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类认知的参与。其次,Goldberg的构式语法虽然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和构式的互动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主要局限在动词的词汇意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违背了构式语法包括她本人在内所主张的认知语义观或百科观,而且也导致了她对构式作用的过分夸大,致使她的一些研究成果引起一些中外学者的质疑。鉴于以上原因,依托构式语法所主张的百科观为理论框架,本文第二个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动词认知意义和致使移动构式的互动关系。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简单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情景。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动词的致使移动构式意义可以被看成一种情景意义,是其百科语义的一个子类,是一种被选择的百科语义,它来源于被动词词汇意义激活的世俗知识,因而并非由构式增加。构式的作用是产生一种语义压制,选择或突显与其构式意义相一致的词汇意义或百科意义,抑制与其构式意义不一致的意义。最后,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此种解释法是否会否定构式语法的优越性。本文认为,此种解释法同样可以维持构式语法的诸多优点。首先,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动词的构式义作为其百科义的一个子集,它来源于被动词词汇意义激活的百科知识,因而并非其新增义,所以此种解释即可避免为动词设立不合情理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经济性原则。其次此种解释并没有否定构式的作用,所以该解释也意味着句子意义是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整合的结果,从而也就维护了组合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