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在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同时,工业用地利用方式粗放、低廉的工业地价等所导致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环境代价高昂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据预测,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仍将持续较长时期,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突破60%,工业化率则达到70%。在“十三五”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下,如何提高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是亟待理清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城镇化对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剖析城镇化和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围绕工业用地报酬曲线这一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基于城镇化、要素投入改变、报酬曲线移动三个方面的理论框架;之后,通过对中国2006-2013年省级区域宏观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并探索城镇化与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现状和走势,对两者的异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最后,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基本结论:(1)在2006-2013年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地区间的差距有收敛趋势,发展模式更为多样化。(2)我国较多省份工业用地利用不充分,具有一定的梯度差异,自东向西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逐渐降低。(3)城镇化推进引起的城市规模扩大、生产要素集聚、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人才归类、各类投资增长等因素按照不同路径调整工业用地的要素投入和报酬曲线,从而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4)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中西部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地市场化程度、工业发展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工业所有制结构、工业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存在区域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推动城镇化和工业用地利用管理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步骤的推动城镇化,关注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均衡发展;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合理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促进区域工业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缩小区域差异,实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