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在艺术作品中究竟何时出现已无据可考,但不论东西方的美术史发展,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看到文字的痕迹,有的是作为解说性的文字,有的是作为装饰性的文字。直至20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史中,艺术的本体仍然是以绘画、雕塑为主,文字性的图像反映只是在画面中起辅助性作用。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倒是存在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情况,以书入画的传统早在宋代就被竖立,这也是得益于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字书写的特点,即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符号性相较于英文的单纯符号性更加复杂。时至今日,“文字”作为一种媒介进入艺术作品早已见怪不怪。后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作品中,文字作为艺术作品观念表述的通道也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字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将西方一整套以观念艺术为基础的“文字”艺术标准生搬硬套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字”媒介艺术作品里。本文将讨论在中国汉字的特殊性环境下,如何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理论影响,以及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如何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艺术家个案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四个独立视角相互穿插,相互例证。并在逐条论述中阐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的交织。文章的讨论共分六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就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及艺术的发展是如何遭遇西方思想的背景和对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进行基本阐述,对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实践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交代。第二章讨论回应社会环境改变的波普式的艺术作品类型。主要针对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遭遇意识形态前后反差的情况下呈现出的艺术反馈,和90年代后社会在逐渐商业化的背景下,商业社会对人的影响。具体在艺术中有80年代以来吴山专的“红色波普”和90年代后王广义的“政治波普”。第三章讨论针对现代性对艺术内部逻辑的影响,艺术作品在对旧有文化的批判前提下,强调对“新”的追求,在艺术中集中体现在达达主义上。厦门达达的黄永砯在这种逻辑下做了大量文献作品。第四章讨论艺术家在反思文化本身所作出的艺术表达,这种文化体现在哲学、社会学或者传统文化本身。徐冰和谷文达都是针对汉字这一文化符号进行反思的。第五章针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在这里“文字”作为艺术表达的语言,根据文字的固有特点,在不同语境下进行不同的艺术表达。这里的文字特点可以归纳为:词与物的对应、叙事性、记录性和书写性。这几个类型在当代艺术中是较为普遍的,也是文字作为媒介的艺术表达中具有表现力的几个类型。宋东、邱志杰等都属于这一类典型。第六章在归纳全文的基础上,总结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中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并反观个人艺术创作,以此来对个人艺术创作中的文字媒介实践进行指导,进一步拓展文字媒介的语言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