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译性问题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有争议的问题。在翻译研究的早期阶段,翻译理论家的争论焦点是翻译的可能性问题。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了早期研究的不足,逐渐将焦点转移到可译的程度问题。针对争议,中西译介都分别从语言本质以及翻译经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翻译即译意。有别于以前的研究,本论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可译性问题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本文选择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原文及译文的语义层面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某些层面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有可能不能忠实再现在译文中,也就是说,语言材料存在着可译性限度。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研究问题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通过回顾中西译者对可译性的研究,总结出目前大多数翻译理论家认为语言总体来说是可译的,但是可译是有限度的,并且许多学者从语言的本质及翻译实践经验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证,但是就此观点还没有人做过实证性的研究。而翻译是一项实践性活动,将翻译理论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引出本论的研究意义: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可译性限度进行实证性研究。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指出翻译即译意,同时对意义,可译性,不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进行了讨论。其次,指出语言和文化的同构原理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可能,而同构的相对性也导致了可译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第四章是主体部分。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称呼语语义的三个方面的翻译情况进行统计的基础上以及个别译例进行具体分析,对指出翻译是可译的。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本文研究的结论为:总体来说,语言材料是可译的,但是有一定的限度,在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