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烯紫杉醇属于第二代的紫杉烷类药物,对乳腺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以及软组织肉瘤等有很好的疗效,由于难溶于水,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只有多烯紫杉醇注射剂,使用时需用聚山梨酯80及13%的乙醇作为溶剂,大部分患者对于聚山梨酯80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从而限制了临床使用。本课题旨在制备一种有一定靶向作用的多烯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研究采用NabTM微射流高压均质法制备了多烯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并进行了制备工艺优化。对工艺优化后的纳米粒进行了物性表征、体外释放考察及稳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和白蛋白纳米粒大鼠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体外抗肿瘤作用、细胞摄取机制,以及荷瘤小鼠组织分布。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压力1500 bar、均质次数15次、水相与有机相的比例50:1、有机相中DTS1与DTS2的比例15:1、白蛋白含量1%、药物与白蛋白比例1:7.5、水相pH6.8。按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粒重现性较好,粒径(187.0±2.0)nm,电位(﹣19.61±0.84)mv,包封率(91.79±0.75)%,载药量(10.31±0.16)%。物性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药物以无定形态存在。纳米混悬剂放置于4℃冰箱36 h内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没有明显变化,纳米粒冻干粉3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显示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没有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多烯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较缓慢,36 h累积释放量为53.87%。药动学研究表明,给药5min后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和纳米粒的血药浓度均达到峰值,在最大血药浓度上纳米粒组较注射液组低,且总清除率上纳米粒组大于注射液组。体外药效研究表明,纳米粒组的A549、MCF-7细胞毒性略强于注射液组。细胞摄取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制剂的细胞摄取均具有浓度依赖性,纳米粒组A549细胞的多烯紫杉醇摄取量比注射液组增加了31%,MCF-7细胞的摄取量增加了28%。肿瘤细胞摄取机制研究提示,白蛋白纳米粒进入肿瘤细胞的过程需要能量,牛血清白蛋白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SPARC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其入胞机制可能是由小窝蛋白介导。组织分布研究表明,纳米粒组在肝脏、脾脏、肺、肿瘤中的分布明显增加,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