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稳态结构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实验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0℃以下的环境中,液态水极易在功能结构和设备表面结冰,这不仅会导致设备功能下降,更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在传统的防覆冰和除冰方案中,电热法防覆冰和除冰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电热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使材料表面温度高于冰点(0℃),从而实现防止表面结冰及结冰后除冰的功能,但是这种方法无论在防覆冰过程还是在除冰过程都需要提供持久的电能,并且水滴会粘附在材料的表面,当停止提供电热后水滴极易再次结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稳态可变形结构和超疏水材料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这种新型的防覆冰—除冰系统的主体以双稳态结构为基础,共分为三层:超疏水材料、双稳态结构和加热膜,其中的超疏水材料具有减少表面水滴粘附、延长水滴结冰时间和降低材料表面对冰层黏附力的作用;双稳态结构材料具有两种稳定的状态且热传导性较好,在多种驱动因素作用下能够实现稳态转变,并产生低频的机械振动;加热膜采用在聚酰亚胺软膜内嵌入电热合金电路的方式制备,通电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热量,驱动双稳态结构,同时融化系统表面的冰层。所设计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结合三种材料的特性,采用电热—机械的耦合机制,以实现防覆冰和快速除冰的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碳纤维—环氧树脂为原料制备双稳态结构,以此为基础与铜箔复合形成新的复合层结构,并在结构表面进行了化学刻蚀和低表面能处理,使结构表面接触角超过150°,滚动角小于10°,且具有耐溶液腐蚀、表面自清洁、耐紫外线、耐高低温环境交替和使用周期长等特性。(2)依据固体材料表面的浸润性理论对本研究所制备超疏水材料进行“原位结冰”试验、洁净表面整体覆冰和含杂质表面整体覆冰测试,验证了超疏水材料能够延长水滴结冰时间的作用;同时,将超疏水材料与普通的材料覆冰效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系统结构表面超疏水特性在减少表面覆冰方面的作用。(3)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防覆冰—除冰系统的主体部分,即双稳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铺层对双稳态结构曲率半径及加热所需温度大小的影响;施加不同的温度场时对加热时所需温度大小的影响。同时,讨论局部加热反对称铺设的双稳态结构后其变形情况,并与正交铺设的双稳态结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热驱动法适用于正交铺设的双稳态结构的思路,为防覆冰和除冰实验中双稳态试件类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最后,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的方法验证有限元法结果的可靠性。(4)采用超疏水材料层、双稳态结构层和PI—电热软膜层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系统主体结构的组装,搭建低温环境下的实验平台,对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进行防覆冰和除冰性能测试,验证所设计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防覆冰和除冰具有较好的性能,并且能够有效处理冰融化形成的液态水,不易产生二次结冰现象。
其他文献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本文立足于法学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的课程定位,注重法学经典案例的剖析
室内25℃条件下,于存在硝态氮累积、50%田间持水量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中,分别添加含碳(C)量为0、0.5、1.0、1.5 g/kg的活性碳源葡萄糖,分别标记为C0、C1、C2、C3,研究活性碳用
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淅、数理统计法,对中美篮球运动员的基本形态、技战术水平、运动员最佳运动年龄、赛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寻找我国篮球运动员与美国NBA运动员的不同特
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已经在药物输送体系中显示出其极大内在优势。树状大分子作为新型的纳米材料,基于其构建的药物输送体系也已经成为目前纳米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以第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卫生事业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虽然许多医疗机制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拓展,但是其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仍然比较落后,这种现象与医院的总体发展需求严重
运用社会力模型,对乘客在枢纽站内的换乘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换乘的时间协调和空间协调的概念,并建立协调度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对枢纽站内客流的具体换乘行为进行模拟,并
为了评价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甘肃省的使用状况,本文对省内铺筑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路段按照一定频率进行了钻芯,并与室内成型试验做了对比试验,测试了芯样15℃劈裂强度
消费者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一项基本的消费者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对知情权的保护都有相应的规定。但现实中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