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作用下法向承载锚循环变形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向承载锚是一种高承载力、有较高的经济性,便于安装和回收的深水系泊基础形式,其所受的主要荷载有:海上浮式结构因受海水浮力所产生的工作荷载,风、浪、流等对上部结构作用产生的循环荷载。因此,如何评价静荷载与循环荷载作用下法向承载锚的承载力与变形失稳过程对设计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采用电动伺服加载控制系统,通过位移控制和荷载控制两种模式对饱和软黏土中,埋置深度分别为3倍和5倍锚板宽度、系缆力角度为30°的法向承载锚模型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以极限承载力为参考,对锚板系泊点沿系缆方向荷载位移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归一化曲线确定了法向承载锚的位移破坏标准,埋深为3倍锚板宽度时,破坏位移约为0.38倍锚板宽度;埋深为5倍锚板宽度时,破坏位移约为0.30倍锚板宽度。依据锚板的尺寸、埋深及试验土体的强度条件,利用经验公式对锚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以该位移破坏标准确定的极限承载力与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初步验证了该位移破坏标准的合理性。对法向承载锚模型进行了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静荷载比、循环荷载比等对法向承载锚循环承载力及变形失稳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锚板的变形失稳主要是由于循环荷载产生的累积位移过大导致;两种埋深的模型锚板在相同的静荷载作用时,循环承载力随循环破坏次数变化的趋势相同:循环承载力随循环破坏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在对数坐标系中近似满足线性关系;当循环破坏次数从100次增大到1000次时,静荷载比为Fa/Ff=0.7的锚板循环承载力从静承载力的98%降低到90%,静荷载比为Fa/Ff=0.5的锚板循环承载力从静承载力的95%降低到80%。相同静荷载比时,较大的循环荷载比会使周围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累积更大,振动孔压也更大;相同循环载比时,被动区土体距离锚板越近,累积孔压越大,振动孔压越大,累积孔压趋于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利用一种通过跟踪循环荷载时程来分析静荷载和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变形的增量弹塑性有限元算法对静荷载与循环荷载作用下法向承载锚的变形失稳过程进行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中两种埋深的模型锚板沿系缆方向的累积位移与循环位移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初步验证了该方法分析法向承载锚变形失稳过程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建设,将会兴建一批跨越河流,道路,山谷的架空输水建筑物-大型渡槽,仅中线工程总干渠中就有数十座,且大部分位于地震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地区。因此提高作
纤维增强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它的增韧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而研究纤维增韧材料的增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工程背景。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做出了如下主要工作:首先利用弹性力学、断裂力学以及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给出纤维增韧材料断裂研究的基本力学方程。然后利用高玉臣教授所建立的剪滞模型,采用断裂力学的方法,把脱粘过程做裂纹扩展处理,在考虑摩擦力作用的影响下,分析纤维增韧材料纤维
密肋壁板结构是由密肋复合墙板内嵌于隐形框架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本文针对密肋复合墙板在环境温度场的作用下的开裂现象,运用微观力学及断裂力学手段,通过分析变温过
钢管混凝土拱桥有效地发挥了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因而迅速地发展起来,跨度也越来越大,这样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抗震问题就不容忽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抗震分析主要依赖
在我国建造砌体结构的历史久远,应用的范围广泛,但是在遭遇强烈地震之后,砌体结构房屋所遭受到的破坏却比其他结构的房屋大很多。随着降低砌体结构房屋地震灾害的研究课题的
香港地区的风化花岗岩是在化学、物理及生物等风化营力作用下,加上华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使花岗岩工程性质等产生了很大变化的岩石。风化岩有明显的结构性,它具有“似土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张,大多数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地点位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基坑毗邻已有建筑及地下管线等设施,深基坑施工必然会对周围已有建筑物的受力和变形产生不利影
弹性地基上板是土木工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物的基础,机场跑道,公路路面,试验台等,其分析方法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工程人员的重视。随着现代工程建
密肋壁板结构体系是一种生态环保、节能抗震、快速建造、经济实用的建筑结构新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是其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目前密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单插板连接的钢节点板在拉力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分别考虑了焊缝连接形式、搭接量、节点板的厚度和形状诸因素变化时,节点板的受力状态、应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