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前期通过杂交技术得到草鱼、赤眼鳟正交F1(♀)的回交子代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子代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亲本(P<0.05),回交子代与其亲本具有相似的头部的特征和眼睛颜色;回交子代与双亲的侧线下鳞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回交子代的超亲本可量性状占80.00%,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子代的生长性状差异与其遗传物质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设计了转基因实验。转基因实验通过分子重组及克隆技术,将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GH(Growth hormone)基因及鲤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序列克隆到经酶切处理的转座子供体质粒(pTgf2-EFla-eGFP),构成重组质粒。将重组片段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赤眼鳟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赤眼鳟群体。本实验旨在为培育生长迅速又有较强抗病性鱼品种提供研究思路和材料。根据中科院水生所胡炜研究员提供的草鱼GH基因表达载体质粒pCAgcGH的全长序列,设计一对带有特异酶切位点的引物,采用PCR扩增GH基因及鲤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序列,再将其克隆到经酶切处理的供体质粒上,转入到大肠杆菌DH5a。酶切分析检验重组载体的正确性,成功构建转“全鱼”GH基因的重组载体(Tgf2转座子+草鱼GH基因+鲤鱼β-肌动蛋白启动子),命名为pCAgcGH-Tgf2-L-R。重组质粒经大量制备,将重组载体与辅助质粒(pCS2-CMV-gfTP)分别稀释至50ng/μL,再以1:1混合显微注射到赤眼鳟受精卵获得转全鱼GH基因赤眼鳟群体。根据中科院水生所胡炜研究员提供的草鱼GH基因全长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通过PCR技术对十月龄的原代转基因赤眼鳟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出现与阳性(质粒)一致的亮带,且在其与普通草鱼和普通赤眼鳟生长速度比较分析中,转基因赤眼鳟的生长速度将近为普通赤眼鳟的4倍,但小于草鱼的生长速度,表明“全鱼”GH基因整合到赤眼鳟基因组中,并对其生长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