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震接收函数是一种反演台基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横纵向都有比较高的分辨率,基本不受传播路径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接收函数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布局均匀,本文研究利用“九五”期间建成的48个国家数字地震台。本文采用接收函数的方法,对这48个国家台台基下方莫霍面深度及一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把48个台分为了五个区域在:东北地区、首都圈及邻近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国家台台基的莫霍面平均厚度为33.5km,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中间区域莫霍面深度较浅,一般在30km左右,四周更深,可以达到37km。波速比结果比较统一,基本都在1.75上下浮动。速度结构的反演结果显示,这个地区的速度变化主要集中在40km以上,大多数台站在10km的位置存在低速层。
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地区莫霍面深度有东向西莫霍面深度是呈现增加趋势的,波速比都集中在1.7至1.8之间。速度结构显示这个地区存在明显的上地壳低速层,厚度在8-12km的范围。
东南部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是由东向西,从30km递增到40km,同时这个地区的波速比变化也比较大。速度结构显示本地区多数台站下方5-15km的位置出现低速层,而南京、恩施和贵阳台下在这个位置出现的则是高速层。
西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变化比较大,多数台站的深度在44-67km范围上。这些台站相比其他地区,其速度结构在地壳中没有很剧烈的变化,只有少数台站在上地壳的低速层比较明显。
西南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比较复杂,莫霍面深度从37km到较深的80km不等,波速比变化也非常明显,速度结构显示各个台站下方的差异较大。
川滇地区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国家台地震台下方,速度结构存在比较明显的各向异性,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在各个方向也存在差异。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接收函的研究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莫霍面深度由东向西呈现递增趋势,但在各个具体区域都呈现出更复杂的变化。随着我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发展,更密集的台站可以用于接收函数的研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提供精细的区域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为研究地震的精定位、大震成因以及区域地震构造提供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