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经济增长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社会大众希望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升国家实力和增进国民福祉。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经济增长依然是“头等经济议题”和“生存的条件”。但在各国寻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扩大、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趋于紧张、社会动荡等不合意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促使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有增长而没发展的结果?经济增长的目标仅仅是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升,还是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在增长过程中尽量实现公平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和国际机构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样一种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来引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回顾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分析层面有两个:一是以索洛为代表的理论模型建构及增长核算,致力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勾画世界增长图景;一是以斯密为代表的富国裕民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目标追求,经过发展,形成了在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框架下的福利经济学,追求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包容性增长强调全民参与和共享增长,其价值内涵与福利经济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需以有效增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经济增长为基础。一国或地区要增进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就需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重视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分析阐明了贫困涵义的演变,基于贫困涵义的演变得出人际相异性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而提出的收入均等化主张具有增加有效需求和改善福利水平的效应,是为实现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目标而做出的一种社会选择。由于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涉及价值判断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评价了功利主义、契约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这三种价值观,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种符合社会道德取向的社会选择,能通过社会共识的形成促进不平等问题的解决。由于包容性增长重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对社会各阶层的包容,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协调就成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公平和效率的概念以及实现条件的梳理,从理论发展视角深入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分析“库兹涅茨假说”的理论含义和经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演变,进一步评析了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包容性增长对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库兹涅茨转折的出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机会均等中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实现条件和教育机会均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机会均等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二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和实现条件,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争议;三是基于教育与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联系的分析,。’阐明教育机会均等对推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前文对增长理论、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等问题的探讨,本文在最后部分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核心内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实现程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制约因素,进而分析得出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