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将预防关口提前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亚临床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体现。随着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关口的前移,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成为疾病早期预防的重要手段,对危险因素的探索,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只能解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7%-16%,而且研究发现,即使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已得到控制,个体仍面临很高的心脑血管和微血管剩留风险。其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剩留风险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新”危险因素,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成为热点。TG是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危险因素,现有研究尚不确定;涉及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多为高龄人群、糖耐量异常人群或有脑血管病风险等特殊人群;在研究方法上多为单因素分析,未进一步调整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且缺乏我国长期队列研究的结果,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而且,研究我国自然人群T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预防更具有实际意义。这是因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高脂血症患病特点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卒中居于首位,而非冠心病:高脂血症类型最多的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而非高胆固醇血症。[研究假设]本研究将以较大样本自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前瞻性研究为基础,验证如下研究假设:甘油三酯水平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变化;甘油三酯可以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研究目的]在前期颈动脉粥样硬化队列研究基础上,(1)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通过前瞻性研究,量化分析甘油三酯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发生发展的作用,系统评价甘油三酯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中老年人群,研究资料来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队列研究”课题人群。基线时人群抽样方法是在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对年龄(每10岁为一层)、性别分层后随机抽样。2002年对此人群进行基线调查,进行了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测;2007年9月至11月期间以上述人群为基础,组织了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复查,应答率为88%。选取2002年基线血脂水平以及基线和复查时两次颈动脉超声检测数据完整的1949名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9±8.1岁,其中男性占39.2%。将TG分为4组:组1(<1.13mmol/L)、组2(1.13~1.69mmol/L)、组3(1.70~2.25mmol/L)及组4(≥2.26mmol/L),以颈动脉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分析TG水平与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关系。[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共1949人,基线(2002年)平均年龄为57.9岁(43-74岁)。其中男性764人(占39.2%),女性1185人(60.8%)。1北京市中老年人群高TG患病率5年间上升:人群基线高TG患病率为21.9%,5年后上升至40.7%;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女性的高TG患病率高于男性人群(43.2%vs.36.8%),而且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1)。2.北京市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5.7%,颈动脉新发斑块率为37.0%,不同性别之间比较,男性斑块检出率高于女性(62.4%vs.51.3%)(P<0.01),但65岁以上人群,女性斑块检出率高于男性(76.1%vs.73.3%)。3.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横断面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G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关。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前瞻性分析结果:随着基线TG组的增加,颈动脉新发斑块率上升,并且达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8%、38.8%、41.9%及44.2%,X2=21.22,P<0.01)。,进一步调整年龄、吸烟、高LDL-C及低HDL-C等心脑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后,与TG<1.13mmol/L人群相比,基线高TG(TG≥2.26mmol/L)人群的颈动脉新发斑块风险增加了37%。为进一步分析在心脑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TG对颈动脉新发斑块的作用,将基线人群按有无传统危险因素分层,比较有无高TG(TG≥1.70mmol/L)对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影响。结果显示,人群无论有无传统危险因素,与TG正常组相比,高TG组的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高;进一步调整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吸烟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若同时合并高TG,其颈动脉新发斑块率分别增加了161%(P<0.001),和100%(P<0.001)。[结论]1.北京市中老年人群高TG患病率2007年达40.7%,男性高TG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女性与男性相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北京市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颈动脉新发斑块率为37%)。男性的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高于女性。3.颈动脉新发斑块率均着TG水平的增高而增加(P<0.01),高TG(TG≥2.26mmol/L)对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新发斑块风险有独立预测作用。4.在心脑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若同时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增加人群发生颈动脉新发斑块的风险。所以,对高TG人群的早期干预,及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