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OH)D与自噬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SLE患儿外周血血清25(OH)D水平与淋巴细胞自噬蛋白的表达,探讨25(OH)D与自噬在儿童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指导狼疮患儿辅助用药。方法:收集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确诊SLE患儿,共计73例,分为初治SLE(未经维生素D治疗)组、维生素D治疗组,分别38例、35例。同期就诊我院生长发育门诊健康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共计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ng/ml),Western bloting检测淋巴细胞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LC3Ⅱ表达部位,并详细记录患儿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分析SLE患儿经维生素D治疗前后体内血清25(OH)D水平及自噬蛋白表达情况,探讨25(OH)D在SLE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结果:1.SLE患儿血清25(OH)D水平情况1)初治SLE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5(OH)D水平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1±1.308)ng/ml vs(11.9±4.80)ng/ml]。2)维生素D治疗组与初治SLE组比较25(OH)D水平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1±1.308)ng/ml vs(8.507±2.801)ng/ml]。3)维生素D治疗组与正常对照比较25(OH)D水平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507±2.801)ng/ml vs(11.9±4.80)ng/ml]。2.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蛋白表达情况1)初治SLE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LC3-Ⅱ蛋白表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Z=-3.033,P<0.05)。2)维生素D治疗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LC3-Ⅱ蛋白表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3,P<0.05)。3)初治SLE组与维生素D治疗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81,P>0.05)。4)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Ⅱ在淋巴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强,与Western bloting结果一致。5)初治SLE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Z=-3.406,P<0.05)。6)维生素D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Beclin-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08,P>0.05)。7)初治SLE组与维生素D治疗组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Z=-3.551,P<0.05)。3.SLE患儿血清25(OH)D与相关实验室指标、自噬蛋白之间的关系1)初治SLE组25(OH)D水平与SLEDAI、IgG、ANA呈负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82、-0.49、-0.465,P均<0.05);与ds-DNA、C3、C4、hs-CRP、ESR、PCT无明显相关性。2)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LC3-Ⅱ与Beclin-1呈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0.552,P<0.05)。结论:1.SLE患儿血清25(OH)D水平较正常患儿明显下降。2.SLE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SLEDAI、IgG、ANA呈显著负相关,补充维生素D后可提高体内25(OH)D水平,其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的调节。3.SLE患儿自噬明显较正常健康患儿增强,自噬参与了SLE的发病。4.25(OH)D可能参与了SLE自噬的调节。
其他文献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毕业生择业存在盲目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学用脱节导致求职困难.求职大学生中63%的
期刊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C-IV标段软基加固经过方案比较,采用了干振碎石桩。介绍碎石桩施工前的加固设计、成桩试验,以及碎石桩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要求。指出碎石桩施工简单,质量易控
针对用4-AAP法测定挥发酚存在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指出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4-AAP提纯方法进行比较,提出4-AAP和铁氰化钾溶液装于棕色瓶置于冰箱可保存2周,去离子水可代替
在网络的广泛普及和迅猛发展之下,网络空间的法律制度也日渐充沛和完善,但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部门法之间。《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空间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整体框架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