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电超高频宽带检测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部放电是引起电力变压器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当前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技术情况,对局部放电产生机理和局部放电超高频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局部放电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电气绝缘介质局部放电模型的等效电路。从电力绝缘介质的击穿机理出发,介绍复合介质的结构特点,阐释局部放电的产生机理,并对引起电力变压器产生局放电的缺陷进行总结。依据电磁场理论阐述发生局部放电时存在电磁辐射,在此基础上建立局部放电等效电路,将电路电流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测量的实际局放信号对比,验证等效电路模型的有效性。深入研究天线原理,借助HFSS仿真软件设计用于接收局放信号的小尺寸变形平面螺旋天线。首先设计工作于500~1500MHz频段内的等角平面螺旋天线和阿基米德平面螺旋天线,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仿真,得到在外径相同的情况下,阿基米德平面螺旋天线在通带内阻抗特性要优于等角平面螺旋天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综合天线效率、尺寸等指标设计并仿真了加载等角平面螺旋天线和变形平面螺旋天线,仿真结果表明:除增益指标略小之外,其它指标均得到保证,而且两种天线外径可以缩小16.7%。还有变形平面螺旋天线的输入阻抗指标优于加载等角平面螺旋天线,其增益指标为5.37dB,半功率角大于60°,在175欧姆馈电情况下,驻波比小于0.75。此外,设计指数渐变式微带平衡器,仿真结果表明,通带内平衡器驻波比小于1.70,增益大于-0.3dB具有较好的能量传输效果。设计用于放大局放信号的超高频宽带低噪声放大器。通过引入频率响应负反馈和两级级联方式平衡放大器的增益、带宽、驻波比、噪音系数以及增益平坦性等指标,利用AD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在500~1500MHz通带频率内放大电路稳定,最大增益为32.345dB,最小增益为31.715dB,增益平坦性较好,噪声系数小于1.42,输入、输出驻波比小于1.4。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教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DAB的发展,单一的声音业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多媒体数据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数据业务要和便携式DAB接收机相结合才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针对目前
摘要: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应达到五级阅读技能目标的背景下,单单从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材料作为阅读的量是不够的,为使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质保量,本文从课外阅读计划制订、课外阅读材料选择、监控课外阅读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课外阅读质量控制策略。通过合理、适度的教学干预,帮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本研究分别建立了8种槐树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比较了各品种的再生能力及试管苗的生根率。结果表明:8种槐树茎尖扩繁率相差不大,不定芽分化数一般在5~10个范围内;叶片的再生能
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电子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磁性材料和器件磁学特性的电场调控在超高密度磁记录、磁传感器,微波磁器件等领域有突出应用前景,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具有不止一个易磁化轴的薄膜系统(如立方单晶薄膜及软磁/硬磁复合薄膜),其磁性电场调控的报道目前非常少。本论文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理论分析与微磁学仿真研究铁氧体单晶薄膜及复合薄膜磁学特性基于应力机制的电场调控。具体得到以下结果:详细
反激式开关电源由于电路简单、原副边电气隔离和可实现升降压等优点,在计算机、信息通信等小功率电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电源是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保障,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对电源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铁路应用电源为背景,为提高其电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反激小功率DC-DC二次电源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在深入分析反激开关电源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基础上,对降低功率开关管可靠性的电流尖峰进行
小麦纹枯病是由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作为小麦病害之一,目前对小麦生产逐渐构成严重威胁。有关小麦纹枯病抗性遗传和分子标记的研究报道很少,难以满足小麦纹枯病抗病育种的需要。开展有关纹枯病的抗性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将对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利用一套植物数量性状QTL体系检测的遗传实验方法,分析了AR_Z×扬麦158 F_6代RILs纹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并以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抗纹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