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则是支撑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石。而现行的以“找成分,测含量,定下限”为主要内容的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模式,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关联性不强,难以客观有效地评价和控制中药的质量。为寻求解决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问题的新突破,根据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本课题借鉴“基因诊断治疗”策略,提出和论证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控制模式,以补充和完善现行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本研究以临床常用、物质基础相对明确的姜黄为模式药,验证并探索性地构建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策略与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为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谱-效”关系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分析与姜黄抗氧化效应相关的“药效物质组分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13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建立了13批姜黄药材的化学特征指纹图谱。采用传统药理学实验方法对姜黄的体内抗氧化药理活性评价,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建立姜黄的“谱-效”关系,并对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组分群进行初选。“谱-效”关系研究表明,姜黄素类化合物为姜黄抗氧化效应的药效物质组分群。2.基于目标成分“敲出”策略,采用抗氧化活性对姜黄进行关键药效组分筛选。本文建立了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以姜黄总提物为参照,以抗氧化活性相关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姜黄的各类“敲出”样品进行活性评价,辨识其关键药效组分并阐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姜黄醇提物清除自由基的物质基础,其贡献率分别为61.92%、11.09%和9.10%,与现有药理活性研究结果吻合,验证了基于目标成分“敲出”策略进行中药关键药效物质辨识,具有可行性。3.基于目标成分“敲入”策略,建立关键药效组分的“量效”关系。确定关键药效组分的含量控制上/下限,为建立关联药效的质量控制新标准提供参考。基于目标成分“敲出”策略,研究各目标成分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目标成分的作用定位。再分别将目标成分逐量“敲入”其对应的阴性样品中,采用与“敲出”环节相同的药理活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加入目标成分后的阴性样品与中药整体的药效作用,建立“量-效”关系,确定关键药效组分的质量控制限量。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含量不得低于0.96%,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不得低于0.30%,为制定姜黄质量控制新标准提供参考。4.根据姜黄药材的传统功效,以体外抗凝血和抗血栓活性为评价手段,按照目标成分“敲出”研究策略,对比考察姜黄“敲出”各组分和总提物的抗凝血和抗血栓活性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辨识姜黄“活血化瘀”功效的关键药效组分,结果与已报道的姜黄活性物质研究结果一致,结果验证,基于目标成分“敲出”研究策略,用于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是合理的,具有一定地可行性。5.本文提出并建立的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模式和策略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是科学合理的,具有可行性。基于上述研究,拟订了姜黄的质量控制标准草案,为姜黄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模式既能辨识中药药效物质的客观真实性,又能体现中医药的整体观、系统观,为其它中药的药效物质辨识和关联药效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