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系统发育推断中最大似然法的并行化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end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界目前流行在分子水平上重建系统发育树,以此来描述生命的演化进程。常见的系统发育重建算法有基于距离原则的不加权算术平均对群法、邻接法和基于最优原则的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等。相比于其它算法,最大似然法在统计的一致性、原始数据信息利用的充分性以及同一框架下的似然树的可比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这些优势的代价是最大似然法全局搜索的计算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的,为尽量减低计算时间复杂度,实际应用多采用寻求局部最优的启发式减枝算法策略,以致其在系统发育重建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立足于系统发育重建中最大似然法的全局搜索方法,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成熟的并行计算技术,针对似然树重建过程中的计算特点,展开并行化研究。首先,从似然计算的分析入手,构建了最大似然法重建系统发育树全局搜索的串行算法Serial-MLE 。运用“四步并行算法设计法”,分析了最大似然法的计算过程中在树的拓扑空间和序列的位点空间上的可并行性,采用轻量级的Fork/Join并行框架设计和实现了树空间的并行算法FJ-Topo和位点空间的并行算法FJ-LocuS。进一步的实验表明FJ-Topo在树空间上平均加速了3.69倍,FJ-Locus在位点空间上平均加速了1.55倍,这充分说明了系统发育重建的似然计算在树的拓扑空间和序列的位点空间上的可并行性。其次,针对树空间随着分类群数量的增加而呈现阶乘式增长的趋势,在基于消息传递机制的MPJ并行计算框架下,设计了树空间上多进程加速并行算法MPJ-Topo,同时融合了Fork/Join框架加速位点空间上并行计算的混合式算法MPJ-FJ。实验表明MPJ-Topo算法在树空间上平均加速比达到7到8倍左右;混合式算法MPJ-FJ在较短的序列情况下,加速表现不如MPJ-Topo,但随着序列长度位点空间的增大,混合式算法MPJ-FJ在MPJ-Topo的基础上最高可以提升10%左右的加速。第三,基于MapReduce并行框架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在爆炸式增长的树空间上实现MapReduce并行化算法MR-Topo,同时延续混合式并行算法的思路,实现融合Fork/Join加速并行计算位点空间的混合式算法MR-FJ 。实验表明MR-Topo在树空间上最高可达到了52.82的加速比,混合式算法MR-FJ的加速比随着分类群规模和序列长度的增加而增长,最高可达到57.72。本文在最大似然法重建系统发育树领域进行了一些的并行化算法的探索,依据取得的结果认为,在生物大数据的趋势下,并行技术特别是MapReduce并行框架可以为全局寻优的最大似然法提供有效的并行计算手段。
其他文献
市民服务热线是政府转变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成功探索。热线开通后,它在服务社会民生、支持经济发展、促进政府透明、防范社会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民服务热
目的:研究平衡针灸针刺降压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5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
设计与发展新型的催化体系用于取代乙炔的聚合一直是很活跃的领域,目的是在于合成可加工性和功能性的聚合物。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β-三氟酮萘胺)镍(Ⅱ)为主催化剂,以
凝胶在手印显现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掺杂不同浓度茚三酮的二氧化硅凝胶,测试了凝胶的荧光光谱,对比了掺杂与不掺杂茚三酮的凝胶材料显现手印的效果,实
新闻就像一把双刃剑,其功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充当社会"记录员"的同时,也可能无形中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客观、评论不当、转载不当,甚至是个
‘钟山红’葡萄是从‘魏可’实生系中选育而成的晚熟新品种。树势强旺,成花容易,晚果丰产,果实挂树时间长,耐贮运,抗病性中等,适应性强。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600g,果粒为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是15世纪下半叶佛罗伦萨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一些异教题材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备受关注。以《维纳斯的诞生》为例,从其创作背景、风格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太冲得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按照诊断纳入标准收治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
蹲踞式跳远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其技术相对复杂,在跳远技术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腾空步教学的意义,总结了教学方法,为腾空步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借鉴。
勒维纳斯思想中的"他者"产生于现象学的语境,但是它却被一种逃离现象学的愿望引导,"他者"不再作为"主体"的反证出现,而是成为主体得以存在的一个维度,显示出主体的被给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