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地区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的迫切要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资源型乡镇,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提高,资源的丰度降低、储备变少,相伴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威胁到了乡镇的居民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紧迫。但迄今为止,以资源型乡镇为对象的生态安全及发展模式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论文选择了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这一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为例,试图解决和回答以下一些问题:①什么叫资源型乡镇?资源型乡镇的生态安全存在哪些问题?②适合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评估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开展对资源型乡镇的生态安全评估?③什么是生态化发展?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标准以及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是什么?④资源型乡镇生态化发展的原则、框架和一般模式是什么?需要哪些措施来保证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施?依循以上思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理论探讨、经验分析和总结,然后采用生态足迹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设计了应用于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评估的分析模型,并结合对研究区的实地调查,采用1988、2001、2006三期同一月份的TM(ETM)、SPOT5以及1988-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SPSS、FRAGSTATS、EXCEL等分析工具,得出如下结论:(1)资源型乡镇是指矿产、森林资源丰富,且资源型产业对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并居于主导地位的乡镇,根据其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初期开发型、成熟开发型、衰退转轨型、生态开发型等4种类型。提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资源型乡镇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导致其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地面形变、生态灾害的根源,并分析了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的诸多隐患及日益恶化的趋势。(2)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乡镇生态安全评估具有科学、简明、直观、易接受等诸多优势,但需要考虑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足迹需求。为此,设计了资源型产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大冶镇资源型产业活动的生态压力是人口平均生态压力的10.1倍;在1988-2005的18年中,大冶镇总的生态压力增加了5001%。(3)景观生态分析法是评估乡镇生态安全的有效方法。提出区域生态系统的每种景观类型都具有干扰与脆弱的双重属性,二者是构成景观类型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区域生态安全的变化综合决定于不同景观类型生态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据此,设计了景观类型生态风险的计算模型,在对大冶镇1988-2006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该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相应年份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9年中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提高了19%。(4)提出生态化发展是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并从生态对策、生态产业、生态社会三个领域,阐述了资源型乡镇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的总框架,结合大冶镇实际,提出划分4个生态功能区、构建3种生态化发展模式、采取2项保障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