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松散层下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及地表沉陷时空预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山开采尤其是煤炭开采所产生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矿体开采所诱发的一系列开采沉陷问题复杂多变,而厚松散层下煤炭大规模开采产生的开采沉陷现象比较突出,进而导致开采后所产生的地表沉陷范围、沉陷量和沉陷位置的时空预测难度加大,同时对覆岩裂隙场、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发育特征和规律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开采沉陷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生产,造成环境破坏及影响了煤炭资源的采出。因此,对厚松散层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覆岩运移规律以及沿空留巷充填体和围岩协同作用关系开展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煤炭资源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预防或降低矿井地质灾害,促进煤炭工业安全、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矿区的良性生态循环。实际上,开采沉陷现象是覆岩移动传播到地表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岩移动是地表沉陷产生的动力和诱因。因此,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首先要从源头和机理上对采动覆岩运移、裂隙发育规律、应力-应变特征等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次研究矿区以云驾岭煤矿三采区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其典型的地质采矿条件是松散层厚度较大、采高大,第四系松散层平均厚度一般为90-150m,平均120m,开采2#煤层,煤层平均厚度4.2m,煤层倾角17°。论文采用了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实验室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地下采场围岩应力及应变规律、上覆岩层变形及裂隙场发育、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沉陷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由井下采场—覆岩—地表的立体协同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在厚松散层下地表沉陷规律方面,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对云驾岭煤矿三采区12303工作面和12305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开展了系统的监测,整个监测过程中共实施水准测量11次,全面观测5次,并分析了周边工作面对观测站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两个工作面开采后Z线和U线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终态沉陷特征,确定了地表终态移动变形角值参数;分析了两工作面开采后U线和Z线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确定了工作面推进度与地表最大下沉点的位置关系;研究了12303工作面和12305工作面开采后地表下沉速度的变化规律,求取了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超前影响距和超前影响角;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的经验公式。从沉陷盆地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云驾岭矿与徐淮矿区、开滦矿区等厚松散层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的差异,给出了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在沿空巷道围岩-充填体稳定性及围岩变形规律方面,开展了井下的现场实测。采用钻孔成像装置对矿井12307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进行了钻孔成像观测,获取了采动影响下部分上覆岩层破坏状态及裂隙场的发育特征;开展了沿空巷道围岩-充填体应力-应变现场监测,得出了沿空巷道和回风巷围岩移动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充填体变形及载荷分布和内部应力传递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工作面一次采动影响下,运输巷底鼓量普遍大于顶板下沉量,巷道顶板浅部岩层受影响较大,主要影响范围在巷道顶板浅部2m范围以内;留巷期间巷道顶板上覆岩层破断回转,老顶下沉对巷道顶板浅部岩层影响较大,引起巷道围岩发生剧烈变形,使巷道顶板裂隙进一步发育贯通,造成岩层层面进一步破碎,深部岩体裂隙进一步张开与发育,回风巷对应运输巷同一位置顶板更加破碎,顶板变形加大;二次采动使回风巷道围岩残余支承压力与本区段超前支承压力相互叠加,导致巷道围岩应力急剧增高,加大了对巷道顶板的破坏,浅部岩层破碎加剧,顶板的裂隙发育进一步加大,顶板离层增多下沉量大,巷道收敛变形量大于一次采动影响,主要影响范围为顶板以上4m范围以内,4m以外范围影响较小;充填体内部应力监测最大数值为5MPa,但大部分未超过充填体本身实验强度4.2MPa,虽然产生了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但没有引起充填体的破坏,横向变形只是在充填体的局部表现较为明显,由于采用了锚栓加固整体性较好,而采空区矸石和巷道侧点柱改变了充填体受力状态,提高了充填体的稳定性,对顶板的适应性较强,对顶板的支护作用较好。通过研究,改善围岩支护状态,可减少顶板变形,为试验煤矿区后续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参数优化和现场实施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为高效留巷提供技术保障。在覆岩运移规律方面,在相似材料配比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采用包括光纤光栅传感器、近景摄影测量和2D-DIC在内的多源监测手段和方法,对云驾岭煤矿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和沉陷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上述监测方法实施了交叉验证。为了便于对比分析覆岩的移动变形特征以及裂隙场的发育规律,体现实验结果的差异,决定在一个实验平台上同时铺设两个相似模型,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地层数量、煤层开采厚度、各岩层尺寸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关键层位置,以便能够体现覆岩沉陷过程中关键层对裂隙场发育高度的不同控制作用。每个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关键层对上覆岩层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主、亚关键层自身下沉量与所处模型位置关系密切,模型上覆岩层垮落高度、裂隙发育程度与关键层自身厚度和强度相关。四种监测手段各有优势且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其中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曲线峰值可作为关键层破断的依据,2D-DIC能够动态获取研究区域的全时域位移场和形变场,为开展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提供了全新的观测技术手段和方法。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不同充填体尺寸进行优化,对宏观采场矿压显现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在保证对顶板正常支护的条件下考虑采用最为经济的留巷方式。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完毕后采空区底板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中部区域表现为剪切拉伸破坏,剪切破坏最大深度在采空区以下30m左右。侧向支承压力对下帮实体煤主要影响范围在距采空区一侧10m以内,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下区段工作面开采后煤帮、充填体及上区段工作面保护煤柱共同形成高应力大、小结构;高水材料充填体宽度为3.0m时,留巷期间承载性能较高,与巷道围岩的协同性高,从而有利于改变覆岩的破坏状态和对地表变形的破坏;充填体宽度为2.5m和2.0m时,留巷期间充填体承载性能较低,充填体变形量大而稳定性差,对巷道围岩控制难度加大。沿空留巷巷旁高水材料充填完成后,选择恰当时机切除巷旁靠近采空区一侧顶板有益于留巷围岩的稳定。地表沉陷时空预测和参数反演方面,提出采用正态分布时间函数进行地表动态沉陷预测,构建了基于正态分布时间函数的地表沉陷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分析了曲线形态系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以及正态分布时间函数的时空完备性,证实了该数学模型在地表下沉、下沉速度和加速度与地表沉陷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相一致。针对云驾岭煤矿非常规地表移动观测站,采用空间曲面拟合方法,求取了地表沉陷预计参数和时间参数,并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云驾岭煤矿实测数据和辛置煤矿实测数据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精度满足工程需求,证实了基于正态分布时间函数地表沉陷预测模型能够进行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基于上述预测模型,利用Matlab开发平台,研发了界面友好、适时成图的地表沉陷预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点预测模块、线预计模块、三维空间地表沉陷预计模块以及参数反演模块,利用该系统能够对采煤诱发的地表沉陷进行科学预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河豚毒素(TTX)诱导的婴儿痉挛乳鼠模型建立的优良方法,观察其惊厥发作特点和脑电图(EEG)表现。方法选用10 d-12 d龄的SD大鼠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溶栓治疗后伴发抑郁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半量瑞替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作为影响广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类和社会发展进程,毫无疑问,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高校教师价值导向、思想品德、行为模式、道德观念
胫骨平台骨折占所有骨折的1%[1],这可以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如车祸伤或高空坠落伤,也可因轻微损伤,如摔伤、扭伤,尤其易发生于老年骨质疏松病人中。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大多数为
为了研究分子内的隧道势垒对OPV3分子的电子输运特性的影响,我们搭建了几种不同构型的A、B分子结构,得出了这种分子内的隧道势垒对单分子结构的电子输运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芦丁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C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利用Langendorff 实验系统,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 组,每组6 只,观察溶剂及不同浓度芦丁(0.3μmol/L,1μmo
为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必须以<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及<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等为准则,加强对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技术检查,是起重
目的观察龟灵海马汤剂对实验性心肌梗死老年大鼠早搏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25月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龟灵海马汤剂高剂量组、龟灵海马汤剂低剂量组、稳心颗粒组和模
药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实验课在药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职医学类专业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应不断完善与提高。
眼眶蜂窝组织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降钙素原(PCT)是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标志性诊断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也是临床细菌性感染诊断的常规指标,白细胞(WBC)计数会受到机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