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有效解决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地域差异性大,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髌股关节磨损严重,伴有明显膝前痛,需要做相应处置。目前临床上主要处置方法是在TKA的基础上常规行髌骨置换、不行體骨置换、选择性行髌骨置换。既往临床研究以随机对照论述TKA后膝关节功能为主,无针对其与髌骨置换直接关系的更高证据等级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实验,针对性探讨TKA中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疗效的直接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本科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收治,经严格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30例(60膝)骨关节炎○A(Osteoarthritis)患者。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8例,Ⅳ级22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7~65 岁,平均 57.2 岁。体质量指数 BMI(Body Mass Index)19.5~40.3 kg/m2,平均28.2 kg/m2。所有患者均为同期行双侧TKA,术中随机选取一侧行髌骨置换(置换侧):PR侧(Patellar resurfacing),另一侧不置换髌骨(未置换侧):Non-PR侧(Non-patellar resurfacing),髌骨置换均按照标准的手术流程进行。记录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基本情况。随访时间:术后6周、6月、2年。随访内容除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等基本膝关节评分外,还包括了遗忘评分FJS(“Forgotten Joint”scale),以及门诊复查患者主诉内容的等级化评估内容,包括膝前痛定位点、上下楼困难程度、屈曲负重困难程度、盘腿下蹲下跪困难程度、伸膝困难程度以及膝束缚感、髌腱无力、握雪感、髌前弹响和自我感觉评分等内容。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位置。结果: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6年。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无假体松动。PR侧手术时间为(126±14)min,Non-PR侧手术时间为(112±11)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0),PR侧手术时间较长,但平均延长时间小于15min;术中失血量双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00)。术前及术后6周、6月、2年时双侧KSS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双侧膝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6周、6月、2年时双侧膝关节捻发音或握雪感、束缚感、膝前弹响、髌腱无力发生率比较,患者自评双侧上下楼、屈曲负重、下蹲起立、盘腿、下跪、伸膝困难率比较,以及术后6个月及2年患者PR侧与Non-PR侧自我感觉比较、术后2年时双侧FJS评分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2年PR侧VAS评分显著低于Non-PR侧(P=0.046;P=0.028)。术后6周患者自我感觉评价分级PR侧好于Non-PR侧(P=0.039)。可见,选择合适的髌骨置换适应证的患者,术后6周PR侧较Non-PR侧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且在术后6月、术后2年,PR侧VAS评分显著低于未置换侧。膝前痛定位:术前主诉疼痛最多的区域:5区(髌骨研磨)、7区(内侧皱襞)和8区(髌骨内侧),三处疼痛在PR侧均逐渐减轻,而未置换侧疼痛仅8区有疼痛缓解,5区和7区则无明显缓解。总体TKA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2年时,PR侧疼痛位点由术前7个减少到术后4个(自内侧髁至髌骨外侧缘有一弧形疼痛消失区,包括6、7、9、4四个区,即内髁,内侧皱襞,髌骨下极,髌骨外侧,见图6),而Non-PR侧疼痛位点术前术后均为7个位点。结论:TKA中PR侧及Non-PR侧均会发生术后相关的功能及感觉异常,同时PR侧并未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而且行PR侧患者术后6周总体感觉优于Non-PR侧,能够给予患者更大的心理支持。术后6月至2年,手术切口已愈合,切口相关疼痛基本消失,患者更关注关节功能和关节是否有疼痛出现,而此阶段PR侧VAS评分显著低于Non-PR侧,更有利于患者术后体验。膝前痛定位点方面,10区(髌腱)PR侧与Non-PR侧均在术后出现新的疼痛,考虑可能术后恢复过程中髌腱部位的牵拉活动增加造成,后期需进一步随访其变化;总体TKA后膝前痛随术后时间延长,均有明显缓解,术后2年PR侧疼痛位点较术前减少,而Non-PR侧疼痛位点较术前无改变,术前术后疼痛位点的对比观察也证实了 PR侧可显著缓解TKA后膝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