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非政府组织的解析与重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然而,改革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也在重蹈福利国家的老路:政府大包大揽,负担不断加重,支付危机乍现。如何避免这一危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济贫和公益慈善一直是非政府组织的传统活动领域。90年代福利国家发生支付危机,在社会保障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非政府组织。在对“福利病”的治理过程中,政府从福利服务领域退出,而强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中国的现状与问题,对西方国家的新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从社会保障法的视角,对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解析与重构。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局面的形成,隐性债务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政府责任定位不清,特别是与民间责任的划分不清而造成的官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笔者对一些国家里运用非政府组织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实践进行了着重介绍,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应当借鉴这一机制,引入非政府组织。全文共四章,连导言在内五个部分,4万余字。导言着重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图,为全文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一章概述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障中支付危机显现,而政府包办一切带来的官僚成本居高不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章介绍了在一些国家由非政府组织取代政府来供给福利服务的实践。由非<WP=4>政府组织提供保障服务是对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补充,可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的功能。并对非政府组织兴起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社会保障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解析。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对中、外社会保障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对比分析:(1)从社会结构上来看,西方的社会结构呈现二元化,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互相制衡,为非政府部门的存在提供了基础;而中国的社会领域极不发达,被政治国家所吸收,因此非政府部门无从谈起。(2)从历史传统上看,西方非政府组织慈善公益服务历史悠久,而中国则注重家庭和个人保障,非政府组织公益活动不发达。(3)从现实与政策环境上看,西方多采取扶持与鼓励的政策,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受到诸多限制。第四章是对社会保障非政府组织的重构建议。笔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西方和国际相比有很大差距,需要调整和转型。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1)理清政府责任与民间责任;(2)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准入制度;(3)转制和培育;(4)建立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运营监管体制。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法律实证分析、历史分析以及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中国的现实与西方的实践,对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中政府与非政府责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给出了笔者的一点浅见。
其他文献
全球战略是国际商务和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考察,试图提出一个对全球战略的综合认识。我们的文献回顾显示:(1)全球战略包含多种要素,这些
以脱附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采用热重分析技术测定脱附活化能随吸附质分子表面覆盖率分布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一条热重分析曲线就可以得到清晰的脱附活化能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选题背景1999年,在银行受不良债权影响严重,国有企业改革由于过高的负债而举步维艰时,中央政府决定实行将银行债务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持股份的改革方案,债转股政策由此正
本文以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为理论指导,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战略角度系统研究了企业资本结构的若干问题。论文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了相关概念,指出研究资本结构的意义,评述了西
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中数据的利用状况,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现状,认为在电力行业中,数据挖掘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本文论述了数据预处理技术在数据挖掘
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所在,也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应倡导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新“小”学生工作观,构建“大”学生工作观;建立一
凸包算法是计算机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传统的凸包生成算法在处理大容量数据时,表现出的时间复杂度相对较高而且凸包生成速率较低,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海量
<正>1.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1)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研究实际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变量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并用x、y分别表示问题中的变量;(2)建立函数模型:将
本文立足于中国汽车产品研发的现状,运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中日汽车产品研发的对比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汽车产品研发绩效的影响因素:第一,零部件供应商体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