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牙合)和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
材料与方法:
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均角型的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共56例,年龄范围10~15岁,作为第一组。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男9例,女8例);安氏Ⅱ类组:20例(男女各10例),安氏Ⅲ类组:19例(男10例,女9例)。此外选取安氏Ⅰ类的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患者,共62例,年龄范围在10~15岁,作为第二组。包括高角型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均角型组:17例(男9例,女8例);低角型组:23例(男14例,女9例)。分别对两组中的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角等10项指标的测量分析,对三种(牙合)型的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q检验。
结果:
第一组中,影响矢状向错(牙合)的指标有后颅底平面角,颅中基底角,颅前基底角,前颅底长和后颅底长;后颅底长和颅中基底角从安氏Ⅱ类到Ⅰ类再到Ⅲ类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平面角从安氏Ⅱ类到Ⅰ类再到Ⅲ类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前颅底长减小,Ⅰ类和Ⅲ类的前颅底长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第二组中,影响垂直骨面型的指标有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后颅底平面角,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长;颅底角,蝶鞍角和颅基底角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后颅底平面角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高角型的后颅底长度减小,均角型和低角型之间的后颅底长没有统计学差异;高角型的颅前基底角增大,均角型和低角型的颅前基底角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颅前基底角最小,颅中基底角最大,后颅底平面角最小;颅前基底平面,颅中基底平面和后颅底平面均顺时针旋转;后颅底最长,前颅底最短。
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前基底角最大,颅中基底角最小,后颅底平面角最大;颅前基底平面,颅中基底平面和后颅底平面均逆时针旋转;后颅底最短。
低角型的颅底角,蝶鞍角和颅基底角均最小,后颅底平面角最大;后颅底平面逆时针旋转。
高角型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和颅前基底角均最大,后颅底平面角最小;后颅底平面顺时针旋转,颅前基底平面逆时针旋转;后颅底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