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将废名的创作放到一个大的历史纬度上加以考察,探寻废名乡土文学的个性色彩和对于乡土文学的独特贡献。
废名的作品固然不多,却不失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环节。他鲜明的艺术个性,灵动多变的艺术视角使他在乡土文学创作上获得契机,不因循旧制,不故步自封,常能出其不意,曲径通幽。从最初的《竹林的故事》到《桃园》到《桥》,再到《莫须有先生》,废名一次次进行着自我颠覆和蜕变,这成就了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为并不成熟的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坛提供了多种言说的可能。
《桥》是废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乡土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奇迹,它是废名在现实困境中面向“乡土”的一次盛大的精神回归和心灵救赎。《桥》的出现解决了客居都市的“游子”对于“乡土”的文化选择上的“欲罢不能”的两难,第一次在旧文化的废墟上凭借想像建构了一个和谐、静谧、柔美的精神家园,使鲁迅对于“故土“的不期然的眷恋和诗意关怀获得完全的自觉。诗化乡土文学经由鲁迅的启迪和废名的苦心经营终于走向成熟,随即迎来了沈从文这样的“集大成”作家,迎来了诗化乡土文学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