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行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在初期通常为独家垄断经营,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环节的自然垄断属性逐渐弱化。为激发电力行业的竞争活力,各国陆续将具有可竞争性的发电、售电环节从垂直一体化经营链中剥离,构建竞争性的发电、售电市场,通过多边交易完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互动响应。中国电力行业的竞争性改革已历经四十余年,最初的投资体制改革放松了发电侧的准入限制,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局面;随后的“厂网分离”改革将发电环节从纵向一体化经营链中分离,破除了电网企业的纵向垄断;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将改革重点聚焦于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尽管中国电力行业竞争性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改革效果却一直备受争议。围绕中国电力行业竞争性改革效果评估这一研究主题,本文从多重视角考察了中国电力行业的竞争状况,对已完成的投资体制改革、“厂网分离”改革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对新一轮输配售电环节的改革进程进行总结并基于电价视角对改革效果进行了模拟。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国电力行业竞争状况的评估。哈佛学派将竞争视为一种状态,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竞争的程度,而新奥地利学派则认为竞争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仅采用市场结构指标无法准确描述行业内的竞争状况,本文结合两者的观点,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电力行业的竞争状况进行评估。首先,采用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数据,从静态视角对全国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势力状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动态视角考察行业内部的企业行为,采用行业不稳定指数以及BHC和GR效率分解方法分析发电上市公司和微观发电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过程,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企业自身的扩张以及企业间的要素流动状况进行分析。第二,投资体制改革对发电行业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发电市场效率差异的收敛性检验。中国电力行业的竞争性改革始于发电侧的放松准入,经过长时间改革,发电市场已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本文首先采用OP方法对发电上市公司和微观发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利用核密度分布图对发电行业效率的动态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其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放松准入、产权改革对发电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通过变换估计方法和替换解释变量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考虑到中国电力行业省级区域市场的特征,本文比较了各区域发电市场的效率差异并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对效率差异的动态收敛状况进行了检验。第三,“厂网分离”改革对微观电力企业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以“厂网分离”为核心的结构重组改革将可竞争性的发电业务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电网络环节相分离,本文首先对中国电力行业纵向分离改革的竞争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纵向分离改革前后存续期较长的770家发电企业和1494家电网企业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对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此次改革对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通过近邻匹配、卡尺匹配和核匹配方法计算改革的处理效应以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第四,输配售电环节的改革进程分析与电价效应模拟。通过汇总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输配售电环节的相关文件,对中国电力行业输配售电环节的改革目标与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从售电和增量配电业务放开、输配电价改革、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电力市场化交易四个方面考察了输配售电环节的改革进展,发现改革降低了部分终端用电价格,试点地区工商企业的电费支出不断下降,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其次,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现状,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价格下降对行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