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农产品逐步由整体短缺变成了剩余,导致了农业生产者的产品出售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逐渐向质量进行转变,新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不断涌现,盘锦市“农超对接”也应运而生。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下发以后,盘锦市“农超对接”成为这一活动的先驱者和探路者。此后的7年时间,此项活动在摸索中成熟并且壮大,从最开始的市级活动逐步发展到省级,乃至全国推广。鉴于此项活动已经开展了7年但却没有被系统地进行总结分析和深入研究,所以笔者决定以盘锦市“农超对接”活动为实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以供应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盘锦市“农超对接”案例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发展经验,并且解决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对盘锦市“农超对接”的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盘锦市“农超对接”活动的特点和积极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对接超市和农业生产者这两个主体、对接关系维系、品牌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超市进货标准高、结算周期长,缺乏稳定、紧密的对接关系,农户不按时交货现象较为突出,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农超对接”市场行为缺乏规范、信用机制缺失、生产者品牌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管理和推广、技术和专项人才缺乏等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的组织化和信息化建设;二是要提高政策优惠和规范市场行为;三是要加强品牌建设;四是要培养专项人才。只有这些问题被解决,盘锦市“农超对接”活动才能够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进行推广。